中考语文面对面 阅读 专题二 非文学作品阅读 第三类 新闻阅读(典例精析、考点特训)课件 新人教版.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语文面对面 阅读 专题二 非文学作品阅读 第三类 新闻阅读典例精析、考点特训课件 新人教版 中考 语文 面对面 专题 文学作品 第三 新闻 典例精析 考点 课件 新人
- 资源描述:
-
1、专题二非文学作品阅读第三类 新闻阅读点此链接阅读例题文章(2020绍兴)1小越是你所在学习小组的组长,他带领组员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一)时,看到了两则新闻,请根据语境补全对话。(4分)小越:这两则新闻的标题特别有意思,你更喜欢哪一个?【考点:新闻文体知识】我:示例一:我更喜欢甲标题。甲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鱼类活化石“白鲟”停止了游动,同时1.5亿以更复杂的“150000000”的形式呈现,极具视觉冲击力,强调了白鲟在地球上存活时间之长,属于生命力“顽强”之鱼;“大”意在表现鱼体格之壮硕。这两个特点与鱼“卒”的悲剧命运形成极大反差,透露出作者的痛惜之情,也对读者形成强大的心理冲击,引人深思。(
2、亦可从主谓之间的逗号入手来说)示例二:我更喜欢乙标题。乙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曹娥江水质在改善。化用古诗词,含蓄典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该标题隐隐透露出作者为水清鱼来而欢喜的心情。小越:你说得真好,有理有据!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符合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最好还能抓人眼球。【精析】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赏析能力,根据小越的话可知“我”的答语是要对其中一则新闻标题进行赏析,而且赏析要从两方面进行,与小越的话语“符合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最好还能抓人眼球”相照应。两则新闻的标题都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符合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解答时不妨比较这两个标题特点,从不同的特点入手分析它们的作用:甲标题用了复
3、杂的数字和“大”“卒”这两个醒目的词语,乙标题化用了古诗词。2根据活动中获得的材料:小州提炼并整理了一份“调查结论”,打算用在“水乡绍兴”专题板报中,其中某项结论有信息错误,请帮他找出这一项()(3分)【考点一】A结论1B结论2C结论3D结论4“水乡绍兴”水资源水环境调查结论结论1:2018年绍兴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根据国际公认缺水标准,绍兴属中度缺水地区。C结论2:2018年绍兴市水资源总量较上年和多年都出现负增长的状况。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决策上马重大水利工程,增加了蓄水量,扩大了市民的“大水缸”。结论3:曹娥江下游江段近期发现野生中华鲟和大量刀鲚,这说明长期生活在
4、这样的水环境中,虽然水质没改变,但鱼的适应能力却在增强,它们不打算回到大海了。结论4:在人类的高大水坝与细孔渔网面前,长江“活化石”在21世纪初停止了游动;同样,水质的下降,捕捞的增加,也使绍兴市水域的鱼类数量较上世纪80年代记载的有所下降。可见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生活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繁衍。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正误的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材料中找到与三个结论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即可判断正误。这里的结论3是错误的。与其对应的内容在活动一的乙则新闻中,这则新闻的标题及第一段内容即指出了在曹娥江下游江段近期发现野生中华鲟和大量刀鲚,说明了曹娥江水质得到
5、了明显的改善。结论3中的“虽然水质没改变”说法错误。3在本次活动的成果展示中,小越打算向同学们介绍近年来绍兴水资源保护利用中的举措和成效,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帮他整理要点。(6分)【考点二】示例:加大了治水力度,改善了水质,保护了鱼类资源,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启动重大水利工程,增加蓄水量,缓解供水压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做到更大程度上的节能,减少了水质污染。推进河长制,专人专职,管护机制更长效。3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绍兴水资源保护利用中的举措和成效。答案可以从“活动三”里去寻找,从“声音1”中可以归纳出第个答案要点,从“声音4”中可以归纳第
6、个答案要点,从“声音2”中可以归纳出第个答案要点。点此链接阅读文章(一)“群体免疫”是科学还是一场冒险?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当前语境下的“群体免疫”下一个定义。(3分)指自然人群没有经过任何医疗手段被病毒感染后,集体会产生的抗病毒反应。(或人群感染病毒后集体产生免疫反应。)2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3分)【考点一】A支持“群体免疫”措施的相关方面认为,当病毒已经在全世界扩散,严密的控制和隔离策略已经没有效果。B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如果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必然能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C同一国家或地区在防疫过程中,需要协同一致,才能减轻应对疫情的难度
7、,尤其是对医疗体系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D新冠肺炎是一种全新的传染性疾病,“群体免疫”的应用将会对全球防疫带来有利的参考价值。C3阅读新闻要了解立场,请结合文本信息,分析本文的立场。(4分)【考点二】本文的立场是全面而客观地看待“群体免疫”这一举措,给读者提供多种可供思考的信息。文章引用了中、英、德等国的专家及柳叶刀杂志主编的观点,从正反多个角度,全面而客观地展现了专家学者对于“群体免疫”现象及其可行性的不同看法。阐述过程中,对于尚未定性的内容,使用了“目前”“似乎”“未必”“或许”(“似乎并非理性的防疫方式”“或许是一场赌博”)等措辞,用语严谨准确。文章结尾更是表明了客观的态度:“不必急着做
8、出结论”,因为“当下所作的一切,是为了让人类在未来找到更高效的应对方式”。(表明立场2分,结合内容分析,每点1分,写出2点得满分。)4英国宣布“群体免疫”后,引发各方争议。有人认为英国的做法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思路”,是符合自然规律、科学精神的;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场冒险。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考点三】示例一:这是一场科学。当病毒已经在全世界扩散,严密的控制和隔离策略可能未必有效。如果不形成群体免疫,一旦放开控制,依旧容易再形成大流行。新冠病毒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每年都会出现的季节性感染,唯有足够多的人感染这种病毒,形成“群体免疫”
9、,才能减轻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负荷。“群体免疫”策略的实施,希望能将暴发高峰期拖晚,为疫苗研制赢得时间,也可以集中医疗资源救治重症患者。虽然目前新冠肺炎“群体免疫”的有效性尚无定论,但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例如1977年天花的根除,就是通过群体免疫实现的。示例二:这是一场冒险。新冠肺炎是一种全新的传染性疾病,应用“群体免疫”的有效性尚无定论,实施“群体免疫”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甚至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不能确定病毒对中青年人的致死率是否一直很低。不能确定病毒感染速度是否会突然增速,突破医疗系统的负荷。不能确定当病毒变异后,获得性免疫是否仍然有效。实现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可能导致更多人死亡,代价高昂。
10、防控措施若不能做到协同一致,将对全球防疫造成影响,尤其是对医疗体系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免疫”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涉及一些人性和伦理的问题,存在巨大隐患。而目前中国采取的最严格的隔离措施是被事实证明的最有效的防疫举措。(观点1分,理由写出3点即得满分。)点此链接阅读文章(二)1下列对材料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考点一】A“清肺排毒汤”临床有效率极高,中医药治愈率得到临床验证。B大量中医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支援武汉,迅速开展救治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C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轻症患者CT影像好转率、普通转重症比率和淋巴细胞百分数都提高了。D“临床研究显示”,这一表述说明所写的内容是
11、经过科学研究和论证的,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度。【解析】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轻症患者普通转重症比率降低了。C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考点二】(1)清肺排毒汤等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亮剑,充分证实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尤其是疾病治疗中的特点和优势。(“亮剑”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医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打比方或比喻或对词语进行解释1分,内容理解1分)_(2)为海外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送去抗疫物资,也为他们送去了一颗“定心丸”。(“定心丸”在文中指什么?)战胜新冠疫情的信心。(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765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