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 教案
- 资源描述:
-
1、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1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二)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三)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第一课时一
2、、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三、理清层次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
3、”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
4、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自学课文。5、交流自学情况。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
5、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五、知识拓展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六、课后作业1、写生字词。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
6、、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7、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复述课文。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
8、章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4.分析第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
9、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2)解词: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诚意:真心。绝口:因回避而不说。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抵御:抵挡,抵抗。推辞:谦让不干。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完璧归赵:璧,古代玉
10、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5.理清脉络,概
11、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
12、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