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新教材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同步 课件 第三 单元 木叶
- 资源描述:
-
1、1.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理解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把握本文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3.学习这篇文章是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的。素养目标素养目标 说“木叶”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
2、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主要作品有诗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作者简介“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题目解说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
3、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资料链接古代诗歌中的“木”“叶”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
4、遮 碧云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指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意境,当然首先要注意诗歌是否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是否情景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否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境是诗人或艺术家的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发
5、生延展的知觉表象。课文探究1.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2.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诗歌创作是用形象思维,不是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符合逻辑,但是于形象的创造无助;“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创造。3.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高木”有落叶的景况。
6、在意境上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5.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6.“木”除了有落叶的暗示,还有什么暗示?作者是如何论述“木叶”的形象特点的?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作者先论述“木”的普遍性:透着黄色,在触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634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课件:第6单元 推荐作品:游沙湖 苦斋记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