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部编七下语文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部编七下 语文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背诵古诗词。(重点)2.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赏析诗句的炼字之妙。(难点)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泊 秦 淮知识备查作者介绍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
2、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泊秦淮杜牧烟 笼/寒 水/月 笼 沙,夜 泊/秦 淮/近 酒 家。商 女/不 知/亡 国 恨,隔 江/犹 唱/后 庭 花。烟笼 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清冷的河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笼罩。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次句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幽情。清冷的河水。停船靠岸。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唱着玉树后庭花。精读细研这里指秦淮河。歌女。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合作探究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有何作用?首句通过描写“月色”“轻烟”“寒水”“白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秦淮夜景图。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为下文抒情创设了情景,作好了铺垫。“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连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2.后两句中诗人仅仅
4、是在斥责商女的“不知”吗?作者意在表达什么?合作探究借古讽今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的忧虑。贾 生知识备查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著有李义山诗集。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言被贬,郁郁不得志。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知识备查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李商隐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
5、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精读细研译文: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贬谪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代指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从正面写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写出了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尤其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次句“贾生才
6、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意气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精读细研精读细研可怜夜半虚 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可惜汉文帝深夜向前移动座席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可惜、可叹。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徒然。指百姓。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这一“虚”字,举重若轻,使前面文帝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竟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