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7.22 古诗 两首观书 有感
- 资源描述:
-
1、六年级上册第22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
2、的特点。 预习积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交流读书名言。二、课题导入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下面看看写了什么感想和怎么写感想的?三、吟诵 ,相机理解字词1.自学,要求做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2.检读。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检读正确:相机理解与写字:鉴,教师范
3、写,学生描红,一学生上黑板临写。检读节奏:相机理解徘徊。(古诗有声律美,关注声调,读起来就抑扬顿挫;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四、理解这首诗,吟诵这首诗,体会诗歌意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展开教学:题目写观书有感,我们却没有找到一本书,却看到了一方塘。这是怎样的一方塘?清。请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池塘? 在诗中圈出一个能概括池塘特点的字。预设:“方”“清”辨析:哪个最恰当。谁清?怎样清?为何清?1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相机理解句子意思,培养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朗读。2用几句话连起来写一写(播放音乐),说一说。朗读。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