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表现手法.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语文 古代 诗歌 阅读 考点 突破 古诗 表现手法
- 资源描述:
-
1、古代诗歌阅读:古诗的表现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将:岂。纪:经
2、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5阅读
3、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
4、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蚕妇来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芒麻
5、。【注】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底事,何事、为何之意。两首诗都用到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注】畴:田地。甑:煮酒之器。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日汪藻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从写景的顺序看:一
6、、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限定了答题的角度,即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赏析诗歌。从写景的顺序看,前两句是远写。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三、四两句是近写。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
7、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五、六两句中,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从动静的角度看,江、山都是静态,江帆、山泉都是动态。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诗句的
8、前四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主要写的是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欣慰自得。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写的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从这六句诗句中可以得知,作者移居南村之后过着一种自得生活,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第二问,作者的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得以表现:首先,从内容上看,“登高赋新诗”“相呼酌酒”“相思披衣”“归田务农”等日常极其自然的典型活动来体现,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其次从表现手法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修饰点
9、染来进行描写,展现了隐居田园的自然恬淡,抒发了躬耕生活的满足之情。3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哪里是“静”,哪里是“动”,然后分析效果。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
10、顿出。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4借景抒情,诗歌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11、。诗歌细致入微地描写极富特征的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诗歌寓情于景、情景合一,诗人将怀古伤今之情融入到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中,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以哀景写哀情,选用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要结合背景和诗歌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国遗址之荒凉,触景生情,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作者又寓情于景,诗中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
12、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寄托着他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抒发的是哀伤之情。5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作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诗句分析。对这两首诗手法的理解,分歧主要在第二首,雍陶的送蜀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4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