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8课 拿来主义 2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8课拿来主义 WORD版含解析 2020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时 文档 拿来主义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优案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有些危机。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化为明日黄花。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A难免抱残守缺安之若素B难免故步自封处变不惊C未免故步自封处变不惊D未免抱残守缺安之若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难免”是形容词,形容事物的不可避免性,强调客观不容易避免;免不了。“未免”是副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的态度,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
2、的意思;虽然旨在否定,但口气比较委婉。这里作者持否定、不赞同的态度,用“未免”,排除A、B两项。“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现多比喻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不肯接受新事物。这里与“与时俱进”形成对比,强调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所以用“抱残守缺”,排除C项。“安之若素”,指身处困境,遇到困难或遭到挫折时能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处变不惊”,指人在面对变乱时,能镇定自若,不惊慌,能泰然处之。这里强调美国政府面对黑人诉求的不在意,所以用“安之若素”。综上,选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3、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恒久,更深刻。B拿来主义一文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来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了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C鲁迅先生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不看中国书。D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大部分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为“更深刻,更恒久”。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虽然”调至句首。D项,语意重复,应去掉“大部分”。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4、是()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的进步不懈努力。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A BC D答案D解析承接前文谈鲁迅的另一部分著作,由鲁迅的文章转入谈鲁迅的精神,分析和评价鲁迅的精神,总结语段。1高考源点:理解文中重
5、要概念的含义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请结合本课简要分析。我的答案: 答案所谓“拿来主义”,就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的“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地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挑选的标准在于是否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2高考源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前三段和背景,理解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的含义。我的答案: 答案“抛来”是指
6、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将其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恶意,接受者可要可不要,有选择权。“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是怀有不良企图的,非要你接受不可的。“送来”仅是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实质是“抛给”。3高考源点:分析论证方法作者在第三段中举尼采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我的答案: 答案(1)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亡国灭种。(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只知一味“送去”会非常危险。4高考源点:分析文章结构本文题目和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766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河南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