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第7课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 资源描述:
-
1、第7课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一、夯实双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B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C故旧不遗,则民不偷。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解析】A女汝,B亡无,D弟悌。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例: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A必有忠信如丘者焉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D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解析】例句和A都是诚实,诚信,B实在,C信用,D信任。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ABCD【解析】两个“斯”字都当“就”讲。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BD)A就有道而正焉
2、B贤贤易色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D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解析】BD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6下列对选文
3、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有高下之分,后天的学习是必需的。自觉主动地学习,比“书到用时”才去学习要好,遇到困难了还不学习的人是无可救药的。B孔子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者”。C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提倡的古代君子的做法。D孔子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看作好学的标志。“不迁怒 ”就是为人平和;“不贰过”就是做事谨慎,不重复犯错误。【解析】C项的说法不符“六言六蔽”的思想。二、文本精品阅读下文,回答710题。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4、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生而知之者,上也(知道,有知识)B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贫困)C不如丘之好学也 (比得上)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狂妄)【解析】困:遇到困难。8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
5、确的一项是(D)A相同,不同B相同,相同C不同,不同D不同,相同【解析】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中的“好”都读“ho”,动词,喜欢、爱好。9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B)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B居!吾语女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解析】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告诉。10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A孔子将人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只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并非突出他的等级观念。B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既认为自己的忠信不十分突出,又坦言自己非常好学。C孔子对仲由提到“六个字六种弊病”,其实是在强调不学习的危害,并且对“仁”
6、“知”“信”“直”“勇”“刚”进行了否定。D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指学习知识,更主要的还是指加强道德修养。【解析】孔子并非否定那六个字(即六种品行)。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
7、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法孝直为之辅翼,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定汉中,不因此
8、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11下
9、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B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C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D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稽服,拜服,敬服。古有“稽首”之说,跪拜礼,
10、行礼时先拱手胸前而拜,后叩头至地。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B都畿,京都及其周围地区。“都”指国都,“畿”原指天子直接管辖的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C尚书令,官名。秦始置,汉沿置,本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到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D尊号,尊崇皇帝、皇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文中指的是刘备登上帝位。【解析】A项,“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错误,由原文“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可知,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投降。所以刘璋是向刘备投降,而不是向“法正”投降。A错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11、正确的一项是(D)A法正久不得志,渴望投靠明主。他早年依附刘璋,一直未得到重用,遇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后,就和好友张松商议一同拥戴刘备,并且暗地向其献策夺取益州。B法正恩怨分明,然而胸襟不广。他任蜀郡太守后,对以前别人一餐饭的恩德,又或是极小的怨恨,没有不偿还报复的,有人认为他过于骄纵蛮横,对其不满。C法正多谋善断,能够预见成败。他看到汉中空虚,就建言刘备机不可失,相机夺取;定军山一战,也是因为法正的计策,黄忠才得以大破曹军,斩杀了夏侯渊。D法正智术甚奇,无奈英年早逝。诸葛亮与法正所崇尚的理念不一,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刘备自立为王之后,法正担任尚书令,可惜他四十五岁就去世了。【解析】D项,“对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19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