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古诗 两首人教 新课
- 资源描述:
-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上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二、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
2、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教学目标: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
3、自然界的兴趣。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8.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9.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10.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1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1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四、重难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
4、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五、教学措施: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
5、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六、课时安排: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语文园地二 5课时5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从不同观察角度写出庐山雄奇壮观,课文向人们揭示了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感受到了
6、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课标表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诗句体会诗人的心境。了解庐山的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了解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4.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
7、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评价方案】1.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字词、诗句认读,完成评价单第一题。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2.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完成评价单第二题,评价目标2。(终结性评价)3.通过熟读,学习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庐山景观之雄奇壮观和第二首古诗的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并背诵默写两首古诗。完成评价单第三题。检验学生是否学会并背熟古诗。评价目标2、3。(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 通过理解运用,体会诗句所
8、蕴含的哲理。使得学以致用,完成评价单第四题。评价目标4(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质疑激趣同学们,平时我们经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还有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看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是多么重要呀。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就是观察与发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1页,来读读单元导读。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
9、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你从单元导读中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吗?好了,明确了学习目标,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观察与发现之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与本组课文的学习主题“观察与发现”有何联系呢?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吧。要解决我们的疑问,先要把这两首古诗读通读懂,才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对比感知(落实目标1、2)(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课件呈现两首诗的内容。(2)指名读文,教师正音。注意:横、缘都是读第二声,豚是本课的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山重水复”中的重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重。(3)教师范读,师:同学们朗
10、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4)按照这个节奏,我们一起读一遍。(5)观察这两首古诗,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诗人朝代(相机介绍两位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陆游,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
11、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基本都是表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题的构成形式*诗句的朗读节奏*诗歌的形式(相机介绍七绝)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都是诗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有感而发 同学们可真善于观察发现,善于总结呀。三、读懂诗意,体悟诗情。学习古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下面让我们从这三方面努力来分别学习两首古诗。(一)、学习题西林壁 1.阐释题意。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你能结合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