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类型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222850
  • 上传时间:2025-11-18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4.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古诗 两首人教 新课
    资源描述: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上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二、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

    2、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教学目标: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

    3、自然界的兴趣。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8.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9.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10.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1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1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四、重难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

    4、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五、教学措施: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

    5、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六、课时安排: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语文园地二 5课时5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从不同观察角度写出庐山雄奇壮观,课文向人们揭示了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感受到了

    6、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课标表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诗句体会诗人的心境。了解庐山的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了解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4.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

    7、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评价方案】1.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字词、诗句认读,完成评价单第一题。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2.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完成评价单第二题,评价目标2。(终结性评价)3.通过熟读,学习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庐山景观之雄奇壮观和第二首古诗的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并背诵默写两首古诗。完成评价单第三题。检验学生是否学会并背熟古诗。评价目标2、3。(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 通过理解运用,体会诗句所

    8、蕴含的哲理。使得学以致用,完成评价单第四题。评价目标4(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质疑激趣同学们,平时我们经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还有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看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是多么重要呀。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就是观察与发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1页,来读读单元导读。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

    9、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你从单元导读中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吗?好了,明确了学习目标,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观察与发现之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与本组课文的学习主题“观察与发现”有何联系呢?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吧。要解决我们的疑问,先要把这两首古诗读通读懂,才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对比感知(落实目标1、2)(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课件呈现两首诗的内容。(2)指名读文,教师正音。注意:横、缘都是读第二声,豚是本课的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山重水复”中的重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重。(3)教师范读,师:同学们朗

    10、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4)按照这个节奏,我们一起读一遍。(5)观察这两首古诗,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诗人朝代(相机介绍两位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陆游,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

    11、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基本都是表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题的构成形式*诗句的朗读节奏*诗歌的形式(相机介绍七绝)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都是诗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有感而发 同学们可真善于观察发现,善于总结呀。三、读懂诗意,体悟诗情。学习古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下面让我们从这三方面努力来分别学习两首古诗。(一)、学习题西林壁 1.阐释题意。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你能结合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12、?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题壁诗也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同学们在名胜古迹游览的时候常会发现古人在墙壁上留下的诗歌。这和古时印刷业的落后有关。2.读懂诗意: (落实目标3)(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查资料、看注释、看插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轻声读诗,根据注释和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联系上下文我还看出了“横看”就是从正面看。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下面请

    13、同学们也一同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美景吧。(课件配乐呈现庐山风光)让我们来说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都看到了什么?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真美呀,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庐山的百变之美读出来。读诗除了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还要掌握抑扬顿挫。注意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同学们,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秀美?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呢?从诗的后两句中你能找到答案吗?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因为我身

    14、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3)指导朗读。(落实目标2)引导语:读懂了意思,相信你会读得有进步的。指名读。庐山的美景令苏轼留恋,令我们向往,再读。配乐读。(二)、学习游山西村通过第一首诗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自学好游山西村的。请先自学,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1)本诗语言接近古代口语,我们一读就懂。我们先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意思: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指导书写:这两句诗中有三个要求会写的字:莫腊浑。腊和浑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莫字在写的时候注意上中下三个

    15、部件写得短一些。(落实目标1、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意思: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指导书写:诗句里的“疑”字是要求会写的字。注意右边不要丢了中间那一点。(落实目标1、2)(2)进一步体会诗情除了读懂诗意,你还有哪些收获? (落实目标3、4)从“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可以看出农民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多么淳朴、好客、热情的农民呀,让我们再来读读前两句。师:诗人吃饱喝醉,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对山西村这个地方越发喜爱了,又继续游赏一番,可以说一个“游”字贯穿始终。他可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标出有关的字词。学生很快

    16、就找到了重叠的“山”、弯弯的“水”、青青的“柳”、鲜艳的“花”,请你细细地品读第3、4诗句,想想诗句里藏着怎样的画面?能不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描述一番?“山明水秀”,“山青水秀”,“柳绿花红”、“草翠花开”、“万紫千红”等等。多美的田园风光呀,诗人骑着小毛驴走着走着,以为到了路的尽头,没路可走了,诗人心情如何?生:心情自然有点失落。怎么读这一句。指导读。结果呢?眼前又出现一个美丽的村庄,诗人的心情又如何?180度大转弯。由失落变为惊喜。在读诗的后两句时,要对比鲜明,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指名读。配乐读。(落实目标2)诗人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心情的变化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色吗?请看一段资料。(

    17、背景音乐)诗人任隆兴府通判时,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诗言志,古人喜欢借诗抒情,陆游借游山西村这首诗抒发了他始终不变的爱国心,相信光明终会来到的一天。 了解了这段历史,你会把诗读得更有厚度。对比示儿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读一读陆游的示儿,你会被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所感动。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

    18、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三、品读诗句,体会哲理(1)这两首古诗流传广泛,其中各有两句经常被人们引用,成为经典。你知道是哪些诗句吗?(2)出示语境,选择合适的诗句填空。爷爷得了关节炎,非常痛苦,到好多医院看过病都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蜂疗对于关节炎非常有效,就尝试着用这种疗法治病。没想到,。爷爷的病经过治疗后还真有了明显的好转。爸爸是个老股民,经常研究各种图表和股评,逢人就要谈谈自己的炒股心得。结果在股市暴跌的那几天,爸爸的股票也损失了不少。妈妈问他为什么会失手,爸爸摇

    19、着头说:“,。”看不透股市变化,这也是难免的呀!”(3)人们引用这些诗句到底是想表达怎样的意思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落实目标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就是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然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师总结:理解了诗句蕴含的哲理,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诗不得不佩服两位大诗人,他们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不仅写出了景色之美,还道出了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四、拓展运用:请你仿照例子,用上诗句写一段话

    20、。四、配乐朗读,尝试背诵板书:题西林壁写景 明理观察角度不同 观察效果不同游山西村农家做客 盛情待客 路上所感 寓意深刻5 古诗两首评价单 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一、我会读生字2遍,哪个生字比较容易读错,把它圈出来,注上拼音多读几遍。莫 腊 浑 疑小组评价读字音准确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

    21、、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疑二、我会写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

    22、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同桌评价1.结构匀称 2.占格准确 3“腊、浑”的结构正确 4.书写、握笔姿势正确 三、我会填1.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说一说:我站在( ),看到( )。2.山重水复( ),( )又一村。教师评价1.理解准确全面 2.意思概括正确 四、我会用1.这两首古诗流传广泛,其中各有两句经常被人们引用,成为经典。你知道是哪些诗句吗?2.出示语境,选择合适的诗句填空。爷爷得了关节炎,非常痛苦,到好多医院看过病都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蜂疗对于关节炎非常有效,就尝试着用这种疗法治病。没想到 , 。爷爷的病经过治疗后还真有了明显的好转。爸爸是个老股民,经常研究各种图表和股评,逢人就要谈谈自己,的炒股心得。结果在股市暴跌的那几天,爸爸的股票也损失了不少。妈妈问他为什么会失手,爸爸摇着头说:“ , 。”看不透股市变化,这也是难免的呀!”教师评价1.诗句理解正确2.运用诗句得当,语言表述完整每做到一项在星星上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850.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阶段强化专训(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阶段强化专训(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综合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综合题】.docx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5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5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综合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综合卷】.docx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5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5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精练】.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精练】.docx
  •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综合测试题 华东师大版.doc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综合测试题 华东师大版.doc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5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5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研优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研优卷】.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满分必刷】.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满分必刷】.docx
  •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专题复习(1) 华东师大版.doc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专题复习(1) 华东师大版.doc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4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应用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2).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4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应用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2).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模拟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模拟题】.docx
  •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期末自我检测题(B卷)(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doc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期末自我检测题(B卷)(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doc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认识反比例函数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认识反比例函数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最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最新】.docx
  •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一元一次方程小结与复习(二) 华东师大版.doc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一元一次方程小结与复习(二) 华东师大版.doc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认识反比例函数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认识反比例函数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新】.docx
  •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一元一次方程小结与复习(一) 华东师大版.doc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一元一次方程小结与复习(一) 华东师大版.doc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认识反比例函数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4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认识反比例函数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巩固】.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巩固】.docx
  •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综合检测题(一) 华东师大版.doc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综合检测题(一) 华东师大版.doc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3 一次函数第4课时 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doc2022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3 一次函数第4课时 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完整版】.docx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完整版】.docx
  •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7.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7.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