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8单元 进阶2 学习活动2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8单元 进阶2 学习活动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WORD版
- 资源描述:
-
1、任务一探究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1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如“引”: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2词的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1)由具体实在意义虚化为抽象概括的意义。如甲骨文“兵”字,是双手持斧的形象,本义是兵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接
2、着引申为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如“兵强马壮”;然后引申为抽象的意思,如“兵连祸结”中的“兵”解释为“战争”。(2)由词性变化产生新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传”是名词,解释为“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传”就成了动词,解释为“流传”,而在“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解释为“传授”。(3)由本义经过通假现象变成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同“性”,即天性,属于字形相近通假。另外还有字音相同或相近通假,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同“智”。(4)借助修辞手法产生新义。如“假舟楫者”(劝学)中的“楫”原本是划船工具,在这里指船,这是用了借代的修
3、辞。词义引申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一个意义向各个不同方面的引申。我们称之为“辐射式的引申”。例如“節(简化为节)”字,它的本义是竹节。许慎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左思吴都赋:“竹则苞笋抽节。”由这个本义产生出下列引申义:用于树木,则指木节。后汉书虞诩传:“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用于动物,则指关节。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用于时日,则为节气。史记太史公自序:“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用于音乐,则为节奏。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长歌赴促节。”用于社会政治,则为法度。礼记曲礼:“礼不逾节。”用于道德方面,则为节操。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用于动作,则为节制、节
4、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节,竹约也”“约,缠束也”)。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图示:第二种方式是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引申,我们称之为“链条式的引申”。例如“要”,它是“腰”的古字。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这是本义。由此引申出下列意义:中间。战国策秦策:“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半路拦截。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要挟。论语宪问:“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求得。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需要(读yo)。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图示:腰中间半路拦截要挟求得需要。以上两种引申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
5、例如“要”,除了上述引申义外,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引申出别的意义。释名释形体:“腰,约也。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从这个角度,又引申出重要(如“要职”)、简要(如“要言不烦”)、约定(如左传定公五年“实与随人要言”)等意义。从半路拦截的意义,又可以引申出邀请的意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这又是辐射式的引申。如果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画一个词义引申的树形图(这只是举例性的,没有包括“要”的全部意义):情境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结合语境仔细甄别,正确理解。其看似纷繁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
6、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借助古汉语字典,来理解“兵”“闻”的义项。(1)兵: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_一老河兵闻之(纪昀河中石兽):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_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_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_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_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_(2)请指出“兵”“闻”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_(3)请分析“兵”“闻”的演变特点或引申规律。_答案(
7、1)兵:武器士兵军队战争闻:听见听说、知道接受传布特指向君主报告有名、著称(2)“兵”的本义指武器。兵是会意字,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闻”的本义是“听见”。它是形声字。如“闻鸡起舞”。(3)“兵”的本义是武器,引申为拿武器的人,也引申为战士、军队,引申为军队交战,即战争。“闻”的本义是听见,引申为听说、知道,引申为接受,引申为传布(特指向君主报告)。又由听说引申为有名、著称。即学即练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回:象形字,甲骨文像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例句: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白居易琵琶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8、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白居易卖炭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_(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用本义:_用引申义:_答案(1)(2)(示例)百转千回回肠荡气回心转意回头是岸任务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范围的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
9、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范围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3词义发生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现在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4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563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