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回族 自治区 银川市 六盘山 高级中学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基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中,读音无误一项是A. 敕造(l) 逡巡(qun) 合从缔交(zng) 跂而望矣(q)B. 句读(du) 崤函(xio) 瓮牖绳枢(wng) 六艺经传(zhun)C. 狗彘(zh) 庠序(yng) 陈抟老祖(chun) 养生丧死(sn)D. 筋骨(jn) 藩篱(pn) 锲而不舍(q) 其曲中规(q)【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2、A项,“敕造(l)”应为“敕造(ch)”;C项,“庠序(yng)”应为“庠序(xing)”,“陈抟老祖(chun)”应为“陈抟老祖(tun)”;D项,“藩篱(pn)”应为“藩篱(fn)”,“锲而不舍(q)”应为“锲而不舍(qi)”。故选B【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
3、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歆享 弯弓抱怨 良将劲驽 沸反盈天B. 宵拆 扣关攻秦 群山万壑 混世魔王C. 巉岩 弃甲曳兵 锄櫌棘矜 两靥之愁D. 蹙缩 度长契大 不积跬步 牲澧香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然后依据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A项,“弯弓抱怨”应为“弯弓报怨”,“良将劲驽”应为“良将劲弩”;B项,“宵拆”应为“宵柝”,“扣关攻秦”应为“叩关攻秦”;D项,“度长契大”应为“度长
4、絜大”,“牲澧香烟”应为“牲醴香烟”。故选C。【点睛】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
5、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C. 流血漂橹 橹:盾牌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启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
6、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A项,“申之以孝悌之义”翻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解释为:反复陈述。B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翻译为: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省”解释为:省察、反省。C项,“流血漂橹”翻译为:血流成河,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橹”解释为:盾牌。D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翻译为: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使士大夫们看不起的。“不齿”解释为:不屑一提。故选D。4.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C.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仁
7、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现象设题,然后要根据平时课内外的积累,再根据字音相同来判断是否是通假字。A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为: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无”通“毋”,不要。“鱼鳖不可胜食也”翻译为:鱼类可以多的吃不完。后一句中没有通假。B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为: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翻译为:君子的本性和一
8、般人没有什么不同。“生”通“性”,本性。C项,“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翻译为: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翻译为:因为秦王朝不施仁义,所以由攻势转为守势。后一句中没有通假。D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为: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决疑惑的。“受”通“授”。前一句中没有通假。故选B。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使人听此凋朱颜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追亡
9、逐北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会盟而谋弱秦 用心一也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使人听此凋朱颜”翻译为:使人听到这些使脸色发生变化。“凋”解释为:使脸色发生变化,为使动用法。“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翻译为: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瓮”解释为:用破瓮,由名词活用作状语。“绳”解释为:用绳子,由名词
10、活用作状语。“序八州而朝同列”翻译为:其他八个州(即六国)排列次序一起来向秦国朝贺,“序”解释为:排列次序,名词活用作动词。“追亡逐北”翻译为:追击败走的敌军。“亡”解释为:败走的敌军,由动词活用作名词。“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翻译为:在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夜”解释为:在夜里,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翻译为:凭借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水”解释为:游泳,由名词活用作动词。“会盟而谋弱秦”翻译为: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弱”解释为:使变弱,为使动用法。“用心一也”翻译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一”解释为:专一,由数词活用作动词。故选C。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
11、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你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 金就砺则利D. 自以为关中之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A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从来没有过。“然而”,古义为:然,这样;而,连词。今义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B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翻译为: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
12、义为:没有必要。C项,“金就砺则利”翻译为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金”,古义为:指金属器具,主要指刀具。今义为:一种化学元素。D项,“自以为关中之固”翻译为:始皇心里自认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以为”,古今含义均为认为。故选D。7.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式是A.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B. 转徙于江湖间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未之有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式”,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
13、句。A项,“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翻译为:唉,你这远方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正常语序为: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为宾语前置句。B项,“转徙于江湖间”翻译为:在江湖之间辗转迁移。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为: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为宾语前置句。D项,“未之有也”翻译为:没有这样情况。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为宾语前置句。故选B。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师不必贤于弟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斧斤以时入山林 作师说以贻之C. 填然鼓之 乐毅之徒D.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吾尝终
14、日而思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师不必贤于弟子”翻译为:老师不应定比弟子贤能。“于”为介词,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于”为介词,比。B项,“斧斤以时入山林”翻译为:按季节进山用斧头砍伐林木。“以”为介词,按照。“作师说以贻之”翻译为:作了一篇师说来赠送给他。“以”为连词,来。C项,“填然鼓之”翻译为:咚咚地敲响战鼓。“之”为
15、衬音助词,没有实际含义。“乐毅之徒”翻译为:乐毅这一类的人。“之”为代词,这。D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翻译为: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而”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吾尝终日而思矣”翻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而”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故选A。9.下列文学或文化常识解析有误的一项是A.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八德”。“八德”中,孝悌居于重要位置,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B.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认为通过后天学习可以完善人的本性。C. 万乘,兵
16、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常谓“万乘之尊”。D.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主张性善论”是错误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17、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孟子的言论,而不是荀子的。故选B。10.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A. 王熙凤 妙玉 薛宝钗 林黛玉B. 王熙凤 林黛玉 妙玉 薛宝钗C. 薛宝钗 妙玉 林黛玉 王熙凤D. 薛宝钗 林黛玉 妙玉 王熙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
18、示例和红楼梦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所以这里是为薛宝钗所写的判词。“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的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所以这里是为林黛玉所写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
19、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所以这里是为妙玉所写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
20、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所以这里是为王熙凤所写的判词。故选D。二、名篇名句默写填空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渔业方面阐述“王道之始”的措施,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2)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能“衣食丰足”的事例证明了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了用心不专的坏处。(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_,_,_。”(4)韩愈在师说中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挑战后,以“_ ,_”来说明得知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所长的师生观。【答案】 (1). 数罟不入洿池
21、 (2). 鱼鳖不可胜食也 (3). 蟹六跪而二螯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用心躁也 (6). 吞二周而亡诸侯 (7). 履至尊而制六合 (8).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9). 闻道有先后 (10). 术业有专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罟”“洿”“鳖”“鳝”“躁”等。【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
22、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王昭君二首 白居易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12.
23、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不同于他人咏昭君“死战生死俱为国”的高尚和宏大,白居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刻画出了昭君楚楚可怜的形象,诗歌格调略逊一筹。B. “愁苦辛勤憔悴尽”仅仅七字,便将这位辞家别亲、远赴匈奴的巾帼奇女子概括殆尽。 “愁苦”二字描绘出她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C. 第一首诗偏重于静态的画面描述,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首诗则选取了颇具典型性的送别场面,借助人物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D. 这两首诗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能在同一题目下彼此补充、相映生色,使得这组诗别开生面,在众多吟咏昭君的诗歌中脱颖而出,历久弥新。13. 试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
24、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答案】12. A 13. 同:都有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都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异:白诗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的深沉衷爱;杜诗中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25、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诗歌格调略逊一筹”是错误的。这首诗立意巧妙,诗歌以王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进行理解和把握。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首先要分别分析出每位作者笔下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然后再比较异同。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前两联写出
26、了王昭君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写出了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后两联写出了王昭君想要回到自己的故土家园,表达了对故土家园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不愿让君王知道自己容颜憔悴衰老,也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的深沉衷爱之情。而咏怀古迹(其三)后两联写到王昭君的魂魄在月夜之下回到自己的故国,并且弹奏的琵琶曲中有幽怨之情,所以也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之情,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王昭君的悲剧是因为汉元帝的昏庸造成的,他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因此,这首诗也表达了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7、下面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697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