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答案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第二 单元 何必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二、王何必曰利一、熟语积累及运用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顾或不怕路途遥远。2.鸡鸣而起:鸡一叫即起身做事。形容勤奋不怠,刻苦自励。【运用】(判断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1.看到这么多工人居然不远千里前往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参与建设,他十分感动,写下了这首小诗。()2.中国睡眠研究会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接近四成。不少人鸡鸣而起,失眠成愁。(。“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刻苦自励。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二、文化常识蹠: 就是“盗跖”,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
2、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2.苟为后义而先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4.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5.孳孳为善者(形容词作名词,善事)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今义:中间四、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1.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判断句)译文: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3.
3、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译文:先生您将到哪里去?4.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译文: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1.选文第2则反映出孟子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什么?【点拨】选文第2则中,孟子对宋制止秦楚构兵的行为是赞同的,他反对的乃是宋劝秦楚罢兵的理由和根据。孟子认为,劝秦楚罢兵应从是否合仁义出发,而不应从是否有利出发。孟子在这里所辩的问题实则是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的根据是行为结果的利害,还是行为本身的性质?宋是以行为结果的利害为根据,引导行为主体趋利避害;孟子则相反,是以行为本身的仁义与否为根据,说服行为主体由非仁义之行复归于仁义之行。2.孟子是如何阐述“利害”与“战争”“和平”之间
4、的关系的?应该怎样评价孟子的这一思想主张?【点拨】(1)关系:在孟子看来,和平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行为。但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因为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不会有什么战争的危
5、机。(2)评价:从理论上说,孟子的这一思想主张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就更没有这种可能。学习了本文,你对孟子的义利观有什么认识?社会发展到今天,你觉得孟子义利观的意义何在?【点拨】(1)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
6、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2)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由于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备选要点】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和照应来增强说服力的?【点拨】(1)孟子对梁惠王,开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尾回到同样的意思(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既形成了呼应,又突出了立场。中间先说“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说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鲜明。(2)孟子对宋,开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
7、先生之号则不可”,结尾归结到“何必曰利”,同样有形成呼应、突出立场的作用。而紧要处则细细道来:反面的例子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正面的例子也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十分晓畅。(3)总之,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3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
8、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2)何以利吾家()(3)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4)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明确】(1)有的手段(2)卿大夫的采地食邑(3)杀害(4)遗弃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切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因势利导顺应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C.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于是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
9、眼前之小利。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明确】选B。并不是因势利导顺应梁惠王的话题,而是首先否定了他的张口说“利”。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_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译文:_【明确】(1)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将有使我国得到利益的手段吧?(2)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夺取他的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46题。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706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