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 东营 广饶县 一中 2019 2020 学年 月月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二语文测试题2020.05.15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
2、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关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
3、?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
4、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材料二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
5、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甲】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乙】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丙】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
6、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材料
7、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
8、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
9、“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
10、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取材于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B. 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C. 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D. 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
11、面阐述自己的看法。2. 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A. 【甲】B. 【乙】C. 【丙】D. 【丁】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B. 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C. 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12、。D. 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4. 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5. 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答案】1. A 2. D 3. A 4. 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5. 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
13、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错误。原文“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文中没有说在国内受到冷落,仅仅是质疑颇多。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解答此
14、类试题时需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楼宇烈先生说的话是主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甲处的段落大意主要是谈生活方式;乙处主要是谈文化输出;丙处主要是在讲李子柒的作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案例;根据丁处的后一句“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提到了人文精神,与楼宇烈先生说的话相衔接。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15、一一进行比对。B项,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这句话错误。举例功夫熊猫是想证明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C项,“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错误。李子柒的作品在最初就很受欢迎以至于成为中外网红,所以他俩的经历不相似。D项,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错误。原文是说“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会激励人。而不是李子柒的成功。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16、要求,例如本题“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然后回归文本,找寻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分析概括。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可以总结为“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根据材料一第四五自然段,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可以概括为“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根据材料三
17、第二自然段“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可概括为,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针对题目中的“文化输出”找寻相关语句。根据材料二,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总结为,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
18、故事同样感人;根据材料三,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可总结为,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根据,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可总结为,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根据材料一,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
19、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可概括为,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盼 望艾 青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为两层,对比了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两个海员的不同心
20、态,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B. 这首小诗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话,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浪花”“喧哗”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C. 起锚时洁白的浪花,终会迎来抛锚时铁链的喧哗。对这段完美的航程通过截取“起锚”“抛锚”两个瞬间场景来写,准确精练地写出海员的心情。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具有了新鲜感和表现力。D. 这首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海员们为什么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他在“出发”和“到达”之间留出了空白,让读者用想象去填补。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诗
21、意象单纯。诗人没有描绘客轮出海的壮观,也没有直接书写海员豪迈勇敢的性格,而是抓住“起锚”“抛锚”两组时空相距甚远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并用意象组接的特殊手法去反映生活,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产生了大于形象的言外之意。B. 本诗艺术结构巧妙。第一个海员“喜欢”“起锚”激起的“洁白的浪花”,是视觉形象;第二个海员“高兴”“抛锚”发出的“铁链的喧哗”,是听觉形象。C. 本诗第一节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是两组意象逐层递进,在动词和形容词上略有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D. 本诗完全采用口语入诗。第一节写两位海员的散文句式的诗行都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
22、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8. “一个盼望出发 / 一个盼望到达”中的“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如何理解?(4分)9. 诗人在写“起锚”和“抛锚”时,大胆舍弃其他一切描绘,集中笔墨只写了“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案】6. A 7. C 8. “盼望出发”呼应“起锚”,是新的航行的开始,“盼望到达”呼应“抛锚”,是一次航行的结束。这表达了海员们同样的心情和愿望,即对航海事业无限的热爱之情。“盼望出发”是期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是向往胜利之地。“出发”和“到达”是一段完整的航程,表示海员们盼
23、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表达了海员们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这两个短语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海员”,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在人生的征途每个人都会不停地遇到各种风浪,而真的猛士,应该像英勇的海员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9. 船在起锚出航时,铁锚出水激起浪花;抛锚时,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从这些描绘中可见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诗人集中笔墨写海员盼望起锚时“浪花”、抛锚时的“喧哗”,使得海员的盼望具体化,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表现了诗人对海员内心世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洁白的“浪花”与铁链的“喧哗”,两个充满美感的意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生动地描绘出
24、海员的欢悦心情,衬托出海员们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及搏击风浪的豪情。两个特写,一个代表出发,一个代表到达,这是一段完美的航程;然而,它只是“一段”而不是终结,明天又会有新的“出发”,又会去追求新的“到达”。这正是全部人生的艺术写照:人生的航船正是在一个个航程的不懈追求中抵达理想的港湾。作者以此寄托深沉的人生哲思:人生的航船只有勇敢地去迎击风浪,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解析】分析】 【6题详解】两个海员的确有不同心态,有不同的情趣和追求:一个盼望起锚出发,一个盼望抛锚到达。但“出发”和“到达”都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精神。所以深层上涵盖的人生态度应是相同的:追求启程,向往拼搏奋斗。【7题详解
25、】两组意象是并列关系,并非逐层递进。【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含意的理解,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首先抓住重点词“盼望”,再结合语境,分析“盼望出发”“盼望到达”的基本义,即“新的工作开始”“航行的胜利、结束”。重点词“盼望”体现人物心理,再由此分析两词表达了海员怎样的心情和愿望。这是第一层。第二层需结合海员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第三层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升华到人生高度分析两词含义。【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作者选材时有取
26、舍,属于构思技巧,解答这样处理的好处,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从海员形象塑造、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赏析】1979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以艾青为团长的诗歌访问团到祖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进行参观访问,从海南岛的三亚、海口经过广州到达上海。诗人们访问了码头、海轮,与海港工人、远洋船员进行了座谈、采访,熟悉了海洋上的生活,结交了不少朋友。当诗歌访问团来到上海,上海解放日报曾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诗人们的作品,艾青的盼望即是其中之一。盼望是一首精致凝练的抒情短诗。首先,在诗的构思上新颖奇特,与一般歌唱海员的诗不同,诗作略去了人们常见熟知的海轮鸣笛升旗、螺旋桨搅动海水、船首犁开浪花航行的种种场景,而
27、仅仅选择了海轮起锚准备开航、返航时准备抛锚的两个瞬间,表达了船员的心情和愿望“出发”和“到达”。“到达”和“出发”这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概念在海员的心目中是相同的。出发的目的是驶向另一个港口,到达目的地后,卸货装货,目的也是驶向另一个港口。诗人选取了表面看来是相反的两位海员的愿望,却表达了同一种心情,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其次,在诗的艺术结构上,诗人作了精心剪裁和巧妙布局。第一个海员对起锚是“喜欢”,第二个海员对抛锚是“高兴”,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都是船上的铁锚。但第一个是视觉形象,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第二个是听觉形象,“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因为轮船起锚出航时,前甲
28、板的水手要观察铁锚出水的情况,并用水龙头冲洗锚链上的泥沙;而抛锚时,水手只要松动起锚机绞盘,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让铁锚落水沉底即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两组意象并列,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不过在动词和形容词上有所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完成了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当然盼望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意蕴深刻的富有哲理的象征诗。一首好诗的多义性,就在于言此物而又非此物,在“象征的森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语)里由读者用本身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受,转换成与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经验。每个
29、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盼望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吗?每一个人都是海员,每一个人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因此,盼望这首诗给读者的启迪是丰富多义的,艺术审美效果是高尚强烈的。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阎立本,唐太宗朝,官位至重,与兄立德齐名。善图画,工于写真。尝奉诏写太宗真容。与立德同制职贡图,其人物鞍马、冠冕车服,皆神也。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昔南北两朝名手,不足过也。时南山有猛兽害人,太宗使骁勇者捕之,不得。虢王元凤忠义奋发,自往取之,一箭而毙。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
30、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有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图,亦辉映前古,时人称其妙。李嗣真云:“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太宗尝与侍臣泛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至高宗朝,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兄弟相代为八座,时论荣之。总章元年,立本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密。恪既历任将军,
31、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立本家代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又张僧繇作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土图。(摘自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一,个别文字从旧唐书卷七十七)(注)八座:封建时代中央政府八种高级官员,历朝所指不尽相同,文中指尚书。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
32、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B.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C.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D.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墙面: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此处指面壁思过。B. 粉本:指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C. 将作大匠:官名,历代名称不一,职能大致相同,掌管宫室、宗庙修建等。D. 荆州:古九州之一,因境内荆山得名;楚曾建国荆山,故古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856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