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优质课件(54张).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山界 苏教版 初中语文 第一 单元 第二 优质 课件 54
- 资源描述:
-
1、老山界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时代背景1.看汉字,写拼音陡()峭 宿()营惊惶()苛()捐杂税军阀()缴()缀()着宝石 裹()澎湃()()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酣()然入梦矗()立咀嚼()()呜咽()陡(du)峭 宿(s)营惊惶(hung)苛(k)捐杂税军阀
2、(f)缴(jio)缀(zhu)着宝石 裹gu澎湃(png(pi)打着颤(zhn)把身子蜷(qun)起来酣(hn)然入梦矗(ch)立咀嚼(j)(ju)呜咽(y)、解释词语 惊惶苛捐杂税景致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指繁重的捐税。风景。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理清结构层次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三部分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三、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233段134段探究学习、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3、、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露一手:时间空间下午山沟天色晚了瑶民家天黑了山脚满天都是星光 “之”形山路半夜里山腰峭壁黎明雷公岩下午两点多山顶细读品味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粮食奇缺、肚子饥饿敌人追击、伤病员多困难情况战士的态度中心思想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悬
4、崖峭壁、山高路险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粮食奇缺、肚子饥饿敌人追击、伤病员多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
5、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夜晚翻山的部分。(13段:“满天都是星光”一段;19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23段: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下山部分。(32段: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朗读1319段,回答以下问题:1第13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 _,第19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_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奇观”指什么景象?山脚山腰高陡“奇观”是指成千上万的人在攀登,人、夜色
6、、高山整合在一起,瑰丽、壮观。(体现了红军队伍庞大的气势,并歌颂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作者用赞赏的口吻来描绘景物,抒发了豪迈的情怀,是革命乐观主义的表现。)3、赏析句子: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4文中加点的“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和高峻,并写出火把之多,队伍之众。每步都要非常小心,这里通过战士的谨慎和行军速度之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5、两次出现火把,作用各是什么?6、1518段:红军战士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什么?第一次出现,火把排成之字形,与星光相接,写出了山之高,和点火把的人之众。形成
7、壮丽的奇观。第二次出现,火把照在人的脸上,写出了山之陡,展现奇观的细节。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7、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精彩段落欣赏写半夜里“我”被冻醒时在山路上的见闻和感受。1、用一句话概括23自然段的内容。2、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星星、山峰、山谷;23段:景物描写自上而下;(先写天上,再写四周,最后写下边。)3、“闻”突出
8、了什么特点?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5、这些声音有何特点?。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寂静远、近、大、细;6、“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
9、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7.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8、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首尾两段的作用、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研读首段()首段交代了些什
10、么?()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研读尾段: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总结:中心思想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翻越老山界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之”字形:突出了山路的崎岖、陡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