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初探
- 资源描述:
-
1、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己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开发和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倍受学校和教师所关注。几年来,我校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本文仅就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探索作一个回顾和反思。一开始,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一命题还不太理解,在网络教室里上一堂语文课,怎么去上?算信息技术课,还是算语文课?这和以前的多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有区别吗?经过查阅资料和学习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
2、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登录英特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五年级三峡之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一、教学设想与实践(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学习的主
3、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三峡之秋是现代著名作家方纪于1956年10月所作。课文节选了其中写秋景这一小部分。这部分课文内容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三峡从早晨到夜晚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
4、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体会一天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这便是教学中必须着
5、重注意,着力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如教这一课时,有关三峡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教者课前特意设计了专题网站。网站布局如下:有了这个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
6、既定的学习要求。通过观赏三峡风光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
7、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通过再现三峡情境,让学生畅谈学习体会,进行自评自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教学中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学生自由表现的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组织二次教学的依据。(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
8、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二、教学反思与构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