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6届高考教材外名篇名句情景默写练习(共10篇附参考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2026 高考 教材 名篇 名句 情景 默写 练习 10 参考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考语文教材外名篇名句情景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报任安书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_,_”最终成就“一家之言”。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并且要“_,_”。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_”之人,多得无法记载,而“_”,即只有卓异不群的人才能不朽。概述历史现象的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5.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司马迁援引古例,并总结说因为抑郁不得志,理想不能实现因而“_,_”。6.司马迁报任安书中“_,_”两句与离骚
2、中“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达的意思相同。7.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及古代圣贤因身体残缺终生不被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抒发内心忧愤,并“_”。8.报任安书(节选)中,指出古往今来富贵之人湮灭在人世间的人不计其数的句子是:“_,_”。9.报任安书中,面对世人的误解与轻蔑,司马迁袒露自己写作史记时无法被人理解的句子是:“_,_”。10.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_,_。”1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透露自己忍辱负重坚持完成史记是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书能够“_,_,_”,这样自己也没有什么遗憾了。1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
3、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_,_。”13.报任安书中“_,_”,写古代圣贤因残缺终生不被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的目的。14.典故的运用,使本文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如用周文王“_”孔子“_”.屈原“_”左丘“_”.孙膜“_”.吕不韦“_”.韩非子“_”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15.在报任安书(节选)中,“_”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_”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16.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先贤:“_,_”所以追述往事,让后世的人们思考借鉴。17.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用典故,采用铺陈手法,意在表达自己同先贤们感同身受
4、。其中写先贤们隐忍苟活,著书立说的目的的句子是:“_,_。”18.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遭遇灾祸,但他没有废止创作,报任安书中叙述他当时心态的句子是“_,_。”礼记(节选)1.在礼运(节选)中,描述“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的句子是“ , 。”2.在礼运(节选)中,认为大同社会的政治体例应该是:“ , 。”3.在礼运(节选)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 。”4.在礼运(节选)中,写人们爱心焕发,不只亲切爱护自己的亲人子女,对他人也都亲切爱护,给予帮助的句子是“ , 。”5.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在
5、礼运(节选)中“ , 。”表达了意境相同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的思想6.在礼运(节选)中,“ , 。”两句说要使全社会的老人都有所养,青壮年都有所为。7.在礼运(节选)中,“ ”一句说少年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并接受文化教育,“ ”一句说鳏.寡.孤.独.残损.疾病缠身者,种种生活无靠的人都能得到扶持和供养。8.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描述的“大同”的理想境界中包含“男子有正当职业,女人都适时出嫁”的意思的句子是:“ , 。”9.在礼运(节选)中,“ , 。”两句是说人们对社会财物各取所需,对其随处丢弃感到痛惜,却不必据为己有。10.在礼运(节选)中,强调大同社会“货尽其用”的句子是:“ , 。
6、”11.在礼运(节选)中,“ , 。”是说人们为社会献身,各尽所能,不谋求私利。12.在礼运(节选)中,指出“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的句子是:“ , 。”13.在礼运(节选)中,认为大同社会没有奸佞之谋,偷盗造反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的句子是“ , 。”14.在礼运(节选)中,“ , 。”是说职此之故,阴谋封闭的事情不会产生,偷盗.造反捣乱和损人利已的事情也不会出现。山居秋暝1.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2.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3.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_,_”。4.山居秋暝中由
7、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_,_”。5.山居秋暝中“_,_”写出了皓月当空.山泉清冽的景象,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6.诗人郑珍有“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的诗句,让人联想到王维山居秋暝中“_,_”也描绘了雨后深山秋景。7.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写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的句子是:“_,_”。8.王维山居秋暝中用月光水声衬托山林清幽,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的句子是:“_,_”。9.王维山居秋暝中,“_,_”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10.山居秋暝中运用了动静结合,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
8、跳动的诗句是“_,_”。11.王维总是能将静景写成动景,也能将静景描绘成动景,山居秋暝中的两句就是这样:“_,_”。12.王维的山居秋暝“_,_”两句,用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表现幽清明净的自然美,体现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13.王维山居秋暝中“_,_”两句,描绘了翠竹青莲之中勤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14.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体现劳动美和生活美的诗句是:“_,_”。15.王维山居秋暝中运用以动衬静手法写人文风情的句子是:“_,_”。16.山居秋暝中“_,_”两句勾勒出一幅乡居和谐自然,充满乡村气息的田园生活图。17.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王维山居秋暝“_,_”。18.山居
9、秋暝通过写纯洁美好活图景的诗句“_,_”,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1.温庭筠菩萨蛮写女主人公,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的句子是:“_,_。”2.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好早晨醒来的状态的句子是:“_,_”。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_,_。”两句写闺中思妇起床后打扮.梳洗的画面。4.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_,_”两句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5.菩萨蛮中,句“双双金鹧鸪”正好呼应的了上阙诗句“_,_”揭示了女好“懒”迟”的根源。6.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两句描写宫中女子照镜贴花的细节,再化用崔护“人面桃
10、花相映红”一句写出了女子容颜之美。7.菩萨蛮中,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意境相同的诗句是:_,_。8.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两句写出了宫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对前文写女子山眉深蹙.梦起迟妆作的原因作了交代。9.温庭筠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_,_”。苏幕遮(燎沉香)1.在苏幕遮燎沉香中,以梦境作结,想象自己驾舟悠闲的荡漾在长满荷花的池塘中的两句是: _,_” 2.苏幕遮燎沉香中,写诗人归乡似箭,梦中乘舟都回到魂牵梦系的西湖边的句子是:“_,_。”3.周邦彦苏幕遮中的“_,_。”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十分生动
11、。4.苏幕遮中,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别致地烘托出新晴之欢的句子是:“_,_。”5.在苏幕遮燎沉香中,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作者消除闷热的暑气的两句是: _,_” 6.在苏幕遮燎沉香中,一个“举”字荷花亭亭玉立的风姿表现到了极致的两句是: _,_” 7.在苏幕遮燎沉香中,一个“久”字写出了作者客居他乡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浓的两句是: _,_” 8.周邦彦苏幕遮中描写阳光下和风中荷叶荷花的句子分别是:“_”,“_”。9.在苏幕遮燎沉香中,运用反问的语气,写出故乡遥远,不知何日才能返乡的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_,_”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
12、“_”;而北望故都,又“_”,视线常被遮断。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_,_”!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的词句是:“_,_”。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的词句是:“_,_”。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_,_”。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_,_”。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