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5荆轲刺秦王220学生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5荆轲刺秦王220学生 陕西省 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 必修 一学案 荆轲刺 秦王 220 学生
- 资源描述:
-
1、吴起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学生版)编号:20 编写人: 姓名: 课题: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做题,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能力。【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一.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二.从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词语,并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A.仰天太息流涕 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又前而为
2、歌曰()乃朝服,设九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使使以闻大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 )进兵北略地()四.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五.“以”的用法部分。(1)表动作、行为工具、方法,译“用”“拿”“凭借”“依据”。(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结果,译“来”“用来”(4)同“已”,相当于“已经”。(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3丹不忍以己之私()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使工以药淬之()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 )10以次进()11以故荆轲逐秦王(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 )16箕踞以骂()17乃欲以生劫之()18.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 )20敢以烦执事( )六.填空。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为变徵之声,士皆 。又前而为歌曰: “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士皆瞋目,_。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是西汉末年( )根( )的材料编订的。全书共(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的策略和言论。写人叙事十分生动,语言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