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历史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摘 历史 我们 如何 阅读 资治通鉴
- 资源描述:
-
1、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当中,有两部书成就最高、不可替代,这就是史学史上两个姓司马的史学家的著作,汉代的司马迁和宋代的司马光,他们分别编纂了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巨著。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第一,资治通鉴的体例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古书,正史当中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记皇帝的叫本纪,记大臣的叫列传,它是以人为中心的。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国的编年体史书,前有左传,但是左传不太好读,而且它讲的是先秦的历史。从战国以后,一直到北宋建国以前的编年史,资治通鉴涵盖了这个很长的时段,没有一本书可以替代。第二,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最高。中国古代学
2、术最高水平出现在宋代,代表宋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书是资治通鉴,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顶峰。陈寅恪先生说“宋贤史学,千古罕匹”,不是虚话。第三,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是个严谨务实、有崇高学术理想的学者。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有学术追求的时代,是一个不求功利、著书立说的时代。司马光本人具有很高的学术修养和学术追求,他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当中,一个很标准的儒者,是一个希望自己著书立说能够传诸后世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编纂宗旨是要写出一本让从此以后的治国者都必须读的书。中国的儒生人生目标有三个境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立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立的,尧、舜这样的圣人才会在历史上
3、立德。立功也是要有机会的,但立言每个人都有机会,因此司马光特别看重他的这本书。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按照左丘明编左氏春秋的体例,即编年体;要仿照东汉史学家荀悦编汉纪的语言风格,文字要而不繁,叙事周到,网罗众说成一家书。司马迁编纂史记,也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任何文字记载都不等于历史原貌,司马光追求成一家书,如同司马迁追求成一家之言,但这“一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这就对写历史的人要求特别高。无论如何,北宋就有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可供后世各类人阅读的通史书。资治通鉴中三种特殊的文本形态不少人面对资治通鉴这样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不知该从何读起。下面介绍资治通鉴叙事文本呈现的几种特殊形
4、态。第一种是“臣光曰”。司马光记载完一件事情以后,常标注“臣光曰”,再作一段提示。例如,资治通鉴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有一段关于曹操不敢称帝的叙述。本来编年体史书记事一定要有年月日才算准确,可是历史上很多事情无法记载这么详细。有的事件只知其发生年份,司马光就把它放在这一年的最后。如果明确是某一个月发生的,不知具体日期,司马光就把它放在这个月的最后。如果有具体日期,就按照日期先后编写。关于曹操的这段叙事只记了月份:“十二月,魏王曹操上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曹操给汉献帝写报告,推荐任命孙权为上述官爵,孙权派人到许昌去向汉献帝谢恩,后来又派人带着报告去向曹操称臣,说曹操有
5、天命,应该取代汉献帝当皇帝。这段记录涉及好几件事情,肯定不是同一天发生的,来来回回一定持续了好长时间,所以资治通鉴只记为十二月。这是严谨的写法,要突出的是整个事件。用编年体的体例写一个完整故事,哪个环节哪个人物放在什么时候出现,都很有一番讲究。曹操把孙权派人送过来的这封劝进的报告公开拿出来念,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抬到火炉上烤,没安什么好心。正如曹操所说,汉末军阀很多,谁也不敢率先称帝,一旦有人称帝,就把所有野心家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全部引到他身上来了。所以翦伯赞说,曹操要把皇袍当衬衫穿在里面,不敢当袍子穿出来。底下官员也劝曹操称帝,曹操回答说,若天命在吾,我就做周文王,
6、我的儿子可以做周武王推翻商朝那样的事情。这段叙事记载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孙权跟曹操的这次过招是两人之间很重要的一次。记载完事件以后,司马光生怕后人读不到点子上,所以干脆来一段“臣光曰”。大意是说,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不是他不想,也不是他没有能力,关键是那时候教化的约束。东汉从光武帝以来,就特别倡导教化,倡导一种气节,尤其是名义。曹操难道不想篡汉自立吗?畏名义而自抑也。名对中国人太重要了,没有这个名,就干不起来这个事。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写起,三家分晋就是东周的周威烈王坏了名,本来三个家族,在晋国他们是大夫,按照周朝的礼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属于不同的等级。周威烈王以天子的名义,任命三家晋国
7、大夫做诸侯,这就把事情办坏了,乱了规矩,也就是没有“礼”了。“礼”,是要有等级秩序的,要讲名分的,礼以器成,器以藏礼,重器不可以示人。那些青铜礼器,不是谁都可以铸造一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就强调了“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在这里再次强调曹操是畏于名义而不敢篡汉自立,因为当时汉献帝即使再弱,也没有宣布将帝位传给曹操。在这件事情上,司马光特别希望后来读历史的人能看懂,提醒读者,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实权,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则不可以轻易将名与器给予他人,否则就是自毁墙脚。再如唐初的玄武门事变。当时李世民通过政变,当了皇帝。这件事又给司马光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李世民在资治通鉴里是圣
8、明君主,可是他是通过宫廷政变、杀兄逼父,才登上皇位的。政变之后,李渊立李世民做皇太子,下令国家的日常政务都由皇太子处理,李世民只需要处理完后对皇帝报告一声就可以了。司马光又担心读者会产生混乱,以为抢班夺权搞宫廷政变,只要把权力抢到了手,就可以成为伟大的帝王。如果那样理解,就偏离了司马光主张的礼治原则。但是又不能因为玄武门之变而否定李世民在皇帝任上的丰功伟绩,于是,司马光又来了一段“臣光曰”,做了三个假设。一是假如唐高祖李渊当初能够推功而立,那么老二李世民功劳大,直接立他为太子不就可以避免兄弟相争了吗?二是假如老大李建成能够让贤,让李世民继承皇位,自己跑了不就得了吗?三是假如李世民能够谨守礼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