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教案 年级 语文教案 朱元思书 教案 课堂实录 同步 练习
- 资源描述:
-
1、八年级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教案与朱元思书(初二)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一)教学目的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二)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简要询问学生“五一”长假旅游的情况,指出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区一般是人们的首选,教师谈谈自己的旅游感受,并出示在富春江拍摄的照片,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虽然现在所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形式,但是由于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板书课题、作者)
2、二 解题,简介作者“与”,给。“书”,信。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赞赏识,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当时的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吴均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终年51岁。三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句中停顿。(见书)四 逐段梳理: 单个字解释,教师字字落实,并整理文中词语用法。请学生翻译该段。(短段落一人完成,长段落分数人完成。)五 翻译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与远山相接,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我乘着
3、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这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富春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卵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都一览无遗。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势如奔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顿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个不停,猿猴千
4、百遍地啼叫不绝。那种像鸢高飞冲天一样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中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六 课文分析、板书在解决了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1 请同学们看“阅读重点”,了解本文的学习目的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写,来体现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2 结合翻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总体结构。明确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5、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3 我们先来分析总写部分(即§1),看看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 首先以对偶句开篇,从天山相衬的大处(整体)着笔,写登舟远眺的总体感受,描写了一幅清秋季节的广阔景象,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舒展的心情(景中含情)。 接着作者用两句记叙性的语句点明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船随意飘荡,全不在意,明显地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心情,虽未直接描写人物形象,但似乎可以想见作者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并且从侧面体现了自然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虽说是“从流飘荡”,但并非毫无目的,总写部分的最后一句点明了
6、舟行的路线,表明作者是溯江而上【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并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概括富春江这一段游程的特点,极尽其赞叹、倾倒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由此引发。4 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展开描写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奇丽山水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完成表格来分析分写部分(即§2、§3)。总写分写山/水特点表达方式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异水§2水皆见底。游鱼无碍。清(静态)描写视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夸张、对比动静变化描写结合形成对比急湍若奔。急(动态)对比、比喻奇山§3夹岸成峰。高、奇描写视觉运用想象
7、,化静为动,拟人虚实结合泉水无绝。听觉以闹写静,对偶、排比鸢飞忘反。抒情议论产生联想,以抒心志,排比、对比横柯见日。描写视觉补充渲染,以景结情表格补充说明:(1)§2分两个层次极力描写富春江水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A 第一层写水的静态,突出江水的清澈和深邃。“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水的清和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通过具体事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从侧面体现水的清。此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相辅相成的,惟有水清和水静,才能知道水深,才能看到“游鱼细石”;水中游鱼,水底细石,历历可见,水之清澈亦不言而喻。B 第二层写水的动态,突出江水的湍急。通过对比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江水迅
8、急奔腾的气势。C 这一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出江水动静变化的不同形态,而且全面展示了富春江水的特色【水势多变:有的地方江面开阔,江岸平缓;有的地方江面狭窄,江岸陡峭】,体现了江上风光的丰富多彩。D (从写作技巧上讲,这样写能显示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气氛的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2)§3分四个层次极力描写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说明山之“奇”。A 第一层写仰视所见的山势之高、之奇。【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的树木,可见山色之青葱;舟行江上,山形随着远近正侧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多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仿佛是活动的,因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
9、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气势。B 第二层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 作者转换角度,从视觉感受写山之奇奇妙的音乐世界。 作者这样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实际上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工整的骈语本身具有的语言形式的韵律美,更加强了所描写音响的天然韵律美。)C 第三层写作者通过沿江见闻而产生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的心志。 作者触景生情,由观赏山水之美联想到关于仕途进退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认为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启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 这一层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
10、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前面极力描写山水景物之美,为这里的抒情(虚写)作了铺垫,提供了依据;这里的虚写通过说明大自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进一步烘托出前面所写的山水的诱人魅力。D 最后一层又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上文的“寒树”,表现出山峰上树木的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七 主题本文通过抒写行船游江的见闻感受,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态。(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八 写作特色1 全文善于抓住特
11、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构思精巧。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并且善于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来感知景物,使得景物描写形象生动。本文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以此作为“文眼”统领全篇。接着由此展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分写山水之奇异时,又先从视觉角度着笔,然后侧重写听觉感受,进而产生联想,抒发感情。全文层次井然,布局合理,构思精妙。2 全文景中含情,开头结尾信笔而书、不拘一格,文章虽未直接写到作者,但作者的感情和评价无处不在。开头看似漫不经心
12、,实则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舒展的心情(景中含情),定下了全文观赏山水的情感基调。结尾看似多余,实则缓和文势【在显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用平稳的四言句收尾】,以景结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3 全文对比手法运用得极为出色。4 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这封书信短小隽永,写景抒情,均极为简练生动(如用“奇”、“异”来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用“箭”、“奔”来比喻水流的迅急;用“竞”、“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句式整齐而有变化,以四言句式为主,间以六言,多用骈句,韵律感很强。【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又称“
13、四六文”。本文虽用骈文写成,但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九 布置作业1 在笔记本上完成字词解释、课文翻译。2 整理文中词语用法。(作业本)3 补充作业:(1)辨别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以为妙绝( ) 曾不若孀妻弱子( )天下独绝(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直视无碍(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系向牛头充炭直(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欲穷其林( ) 急湍甚箭( )蝉则千转不穷( ) 不求甚解( )【答案】(达到极点;独一无二) (比,比得上;像,好像)(一直;通“值”,价值、价钱)(表约数,左右、大概;地方、处所)(走到的尽头;穷尽) (比,甚于;
14、过分,很)(2)写出“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所指的人物:“鸢飞戾天者”:_ “经纶世务者”:_【答案】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忙于办理政务的人(3)本文对富春江山水景物特点进行概括描写的语句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态。(4)文章第三段开头对山势进行描写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气势。4 完成书后练习。(书上)5 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2教学目
15、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16、,帮助学生背诵。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3美点寻踪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学设计>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吴均,字叔庠(xiáng
17、)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教师朗渎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
18、注意的地方:(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
19、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明确:第一自然段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
20、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见:同“现”,显现,显露。5、请学生口译全文。五、全班齐读课文六、课堂小结: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2、完成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指
21、名朗读课文二、阅读分析1欣赏学习第1段。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即: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学习体会第2段。(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答:水清、水急。(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师小结: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鼓励同学
22、们大胆想像,通过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3、欣赏第3段(1)师: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2)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明确: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
23、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3)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4)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4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
24、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
25、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5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6、师小结:、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