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广东省珠海市普通高中学校2018届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07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布 发布广东省珠海市普通高中学校2018届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07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 珠海市 普通高中 学校 2018 高考 语文 12 月月 考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18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7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样式雷的屋顶与悬链线 从康熙到光绪二百余年间,江西人雷发达一家七代人因长期掌管样式房(清代承办内廷工程建筑的机构)而得名“样式雷”。这个皇家建筑设计世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建筑,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建筑史料,因此得以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有关皇宫屋顶规制的资料,不但详细说明了这类屋顶的建筑工艺,还特别指出,之所以必须做成规定的形状,是为了达到一种功能:在下雨时使雨水流得最快,并在离开屋檐之后能射得最远。这种屋顶的形状就是在数学上称为“悬链线”的曲线。 早在“样式雷”之前上百年,“悬链线”就
2、已经在我国的桥梁建筑中出现过。据明朝万历新昌县志所载,位于浙江省惆怅溪之上的迎仙桥就是具有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样式雷”实际上解决的是一个动力学问题,就是要寻找一种曲线,如果让一个小球沿着这条曲线滚落,滚下来的小球将得到最大的速度,亦即所需的时间最短。迎仙桥则是一个静力学问题。两者均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来解决,而结果则殊途同归,都是“悬链线”。当然,不管是“样式雷”还是迎仙桥的设计者,他们都不知道“悬链线”这种数学曲线,更不会微积分。他们的结果完全是从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来的。 在西方,“悬链线”的出现却与中国不同。它是作为一个抽象的问题,由达芬奇首先提出来的: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
3、的链子,其形状是什么?“悬链线”这个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这是个类似于迎仙桥拱的静力学问题。巧合的是,达芬奇生活的年代也是明朝。达芬奇提出了问题,没得出结论;曾经有人向集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于一身的笛卡尔请教这个问题,没能解决;直到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才使最终解决“悬链线”的问题成为可能。在西方,大概直到20世纪60年代,“悬链线”才在工程中得到应用“悬链线”吊桥诞生了。 比较“悬链线”在中国和在西方的出现与发展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在中国这是一个纯粹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当然也就不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西方,在达芬奇提出这个问题后
4、的最初几百年里。这基本上是一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完全没有实际应用。所用的方法是演绎法,也没人关心解决了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用。当然,问题的提出还是来源于实际观察,也算是从实践中来。不同的是,他们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得出了全面的科学结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又应用到实际中去。 为什么西方人会对这样一个在当时看似并无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如此感兴趣,并且锲而不舍地研究了几百年?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人尽管在实际中令人不可思议地应用了这种曲线,却对其“所以然”从未深究?这恐怕只能从文化传统中找原因了。正如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所说,“如果让牛顿一直呆在霍屯图特(一个在南非的原始部落)文化中,他会像霍屯图特人一
5、样进行原始的计算”。西方文化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几何学一贯极为重视。而在我国古代,几何学乃至整个数学从来没有取得过能与哲学并驾齐驱的地位。尽管我们的祖先也曾取得过不少辉煌的数学成果。像圆周率的计算,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等等都比西方领先很多年。然而这些成果大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缺少更高层次的抽象内容。比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国数学家讲的常常是形象的“鸡兔同笼”,西方则是抽象的x和y。尤其像素数、黄金分割率公理体系这类纯抽象的概念,从未出现在我国古代数学之中。古希腊几何学则是从公理出发,以严格的逻辑推导为根本,从而奠定了西方数学重视演绎法的传统。而演绎法正是通向近代数学乃至近代科学
6、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长久以来,很多人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悬链线”的故事倒是为此提供了一介颇具说服力的例子。1“样式雷”屋顶做成“悬链线”形状,主要是出于对的考虑。(2分)2第段的两个口里,应填入哪一项(甲、却/也 乙、而竟)?请选出正确项并说明理由。(2分)选项: 理由: 3下列对“悬链线”的介绍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悬链线”其实就是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链子。B“悬链线”在工程中得到应用,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C“悬链线”问题在西方一直是一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D“悬链线”理论问题的解决是以微积分发明为前提的。4第段中画线句的含
7、义是 。(2分)5文章谈“悬链线”问题,既然以“样式雷”为例,为什么还举“迎仙桥”的例子?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1) (2) 6本文揭示了中国文化“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原因,请概述原因并加以评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7分)警惕文化血统论泛滥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诗中所抨击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封建时代长期延绵不绝。到了“文革”期间,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类充满对他人蔑视和自我炫耀的政治血统论话语,在“十年浩劫”中一度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好在这类说法、做法,随着“文革”的终结,已经烟
8、消云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当下中国,文化血统论却逐渐流行并大有蔓延之势。 血统原指同一祖先的血缘系统,本无优劣高下之分。那种认为血统有优劣之分且决定人们的贤愚贵贱的观点,就是血统论。而文化血统论是指:读书求学的经历包括学校的名气地位,决定人们能力的高下和德性的贵贱,而且不易改变。 文化血统论首先表现在教育部门引进人才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校新增师资逐渐由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担任,这本属正常现象。但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三五年来,一些高校进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而这苛刻并非单纯是学术成就、学术潜力,而是拘泥于求职者的“出身”,即求职者是在哪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出身门
9、第”如何。有的高校一看求职者不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根本不管其业绩潜力如何,一概谢绝入门。而如果求职者毕业于名牌大学,则其业绩不良,潜力不佳,照收不误。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招聘引进人才竟要查“本科血统”。“文革”政治血统论流行的时候,用人往往要“查三代”,甚至“查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与之相比,现在高校录用教师的做法,有何本质差异?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可悲的是,上述文化血统论意识笼罩下的高校人才选拔,连“文革”期间政治血统论影响之下的考察录用人才的“境界”都不如。毕竟,那时对于“出身”不好的人,还讲“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现在的文化血统论,连这种幌子都不要了,变成赤裸裸的唯名是从,真是可悲
10、亦复可叹!与高校招录人才的怪象相映成趣的,是公务员招考。最近几年,公务员招考的门槛越来越高,不少机关招人的条件是“研究生及以上”,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要求“博士研究生”。而这些博士要做的并非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而是一般的接电话、贴信封、买花圈、干会务、跑联络之类的事务。现今不少党政机关炫耀自己人才荟萃,其经典表述就是其单位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多少人,而且这些博士的本科硕士阶段都是在名牌大学。 文化血统论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它首先表现为对人才奋斗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抑制乃至消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倡并受到全社会自觉认同的自学成才论
11、、自我设计论,都是强调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人才奋斗精神的严重抑制和人才创造能力的无端限制,是新的宿命论,是一种社会倒退。 文化血统论的出现,也堵塞了阶层流动的渠道和角色转换的空间,甚至可能导致阶层固化,使社会缺少活力。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和成就向上提升,或者因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向流动。文化血统论并不重视后天的努力及其成果,而是单纯看重过往的“出身门第”,并以此决定人才取舍或价值评判,从而导致不思进取,为宿命论提供市场。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不会 ,而是 。 文化血统论的出现,还可能导致人们不良情绪和不善行为的出现。既
12、然后来的努力并不重要,人们就会安于现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更多的可能是不满现实,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社会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将其当作发泄的机会和渠道。近年某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网络义和团”的喧嚣,不能说与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解决文化血统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改变,要尽力尽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于国民观念平民化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树立勤奋改变命运、付出终有回报的风气和信念。7文章开头从“政治血统论”谈起,其作用是 。(2分)8选出第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2分)( )A.尽管 也 B.无论 都
13、 C.即使 也 D.虽然 却 9第两段举例揭示了文化血统论的“怪象”。第段议论“教育部门引进人才”,侧重于从 的角度举例;第段议论“公务员招考”,侧重于从 的角度举例。(3分)10根据文意,在第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语句:人们可能不会 (1) ,而是 (2) 。(3分)11选出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恰当的一项。(3分) ( )A./ B./ C./ D./ 12本文和左思咏史在主旨上有哪些异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三)默写(8分)13.(1)吴宫花草埋幽径,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 (4)白云回望合, 。 (王维钟南山) (5)可怜后主还祠庙, (杜甫登楼)(6) ,燕尾绣蝥弧。 (卢纶塞下曲)(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李清照声声慢)(8)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北宋】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注释】青蛾:指南朝陈后主宫廷里的年轻歌妓。结绮临春:指陈后主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14. 诗中的“凤凰台”位于今日的 (古称金陵)。(1分) 15.选出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10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7 平凡的世界 (共11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