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师说(第三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必修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师说第三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必修1 山西省 高平市 中学 高中语文 第二 专题 获得 教养 途径 第三 课时 导学案 答案 苏教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师说第三课时班级 姓名 小组_【学习目标】1.研习第三、四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2.掌握第三、四段的论证方法。【学习重点】掌握第三、四段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难点】掌握第三、四段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导学流程】一、 了解感知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真、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结尾的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好,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二、 深入学习1、掌握第三、四段的文言字词。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2、弘、师襄、老聃。常: 师: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徒: 三人: 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不必: 于: 闻道:术业: 专攻: 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好: 古文: 六艺:通: 于: 于: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 古道: 贻:4、翻译下列句子。(如是特殊句式请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不拘于时,学于余。_5、 研习第三、四段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_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_6、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个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阐释其作用。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例句作用三、迁移运用1、总结这两段出现的文言现象。2、一词多义师:(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传道受业解惑也(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朔气传金柝(5)舍相如广成传舍道:(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师道也(3)道相似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余嘉其能行古道(6)策之不以其道之:(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句读之不知(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君将哀而生之乎(7)蚓无爪牙之利(8)吾欲之南海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66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