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浙科版2019).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浙科版2019 普通高中 教科书 生物学 选择性 必修 生物 环境 浙科版 2019
- 资源描述:
-
1、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刘恩山杭州市体育场路 347号邮政编码:310006办公室电话:0571-85176593销售部电话:0571-85176040网址:E-mail:杭州兴邦电子印务有限公司浙江新华数码印务有限公司89012401/16印张7.75160 0002021年3月第1版印次2021年3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5341-8677-6定价9.56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书名主编出版发行排版印刷开本字数版次书号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图书出现倒装、缺页等印装质量问题,本社销售部负责调换)定价批准文号:浙发改价格2019319号、2020331号举报电话:1234
2、5、12315责任编辑顾旻波曹梦洁责任校对赵艳装帧设计金晖责任印务田文主编刘恩山副 主 编朱立祥李晓辉本册执行主编周初霞本册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包玉娟李红菊周初霞赵沛荣鲍毅新致同学们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要开始学习选择性必修 生物与环境 模块了。本模块是在我们学习了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开设的。生物的生存与它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例如,生物的尸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成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而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又被动物所摄取。正是由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了自然界中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
3、质的循环,为生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条件。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维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生态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研究生命现象的。传统的生态学主要从宏观的方面探索生态系统的奥秘,着重研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学除了继续研究宏观方面外,正朝着微观方面迅速发展。例如,作为新兴学科的分子生态学,主要是用分子标志、核酸指纹图谱等方法研究生物进化、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相应对策、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等问题。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实验研究和
4、理论研究三大类。从生态学研究发展历史来看,野外观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要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首先要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收集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野外观察也可利用无人机在开阔地区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等。利用电子仪器和遥测技术对动、植物种群进行取样和测量,用以确定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动,就是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已在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生态系统中各变量之间关系分析的困难,而且还直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建模和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人类面临着
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等十大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生物的多样性,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与健康。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对于自然界,我们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学理论知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2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
6、山银山”的理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来建设生态文明,切实把能源资源保护好,把环境资源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生物与环境 模块选取生态学较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围绕一个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自我调节的大概念组织学习和研究,帮助我们运用系统分析法来认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态与变化、信息与调控等生命观念,并为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
7、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同时,本模块涉及的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和取样调查等科学方法,让它在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好本课程。学好本课程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要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及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厘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融会贯通。其次,要积极参与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和以问题解决为特点的探究活动,通过活动来帮助我们建构生态学相关的概念,领悟研究生态学的取样调查、模型建构、系统分析等方法。再次,要将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参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如雾霾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探讨人类
8、活动对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并尝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3目 录第二章群落/23第一节不同种群组成群落/25第二节群落具有垂直、水平和时间结构/33第三节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39第四节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45本章小结/54第一章种群/1第一节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3第二节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10第三节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15本章小结/221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93第二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98第三节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105第四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110本章小结/116第四章人类与环境/91第三章生态系统/55第一节群落与
9、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57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61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66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75第五节生态系统中存在信息传递/81第六节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85本章小结/902第 一 章种群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变动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被誉为“活化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5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2013 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1864只,其中 74.4%分布于四川境内。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1974 年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结果为 145 只;1983 年由于大面积的冷箭竹开花使大熊猫的主
10、要食物供应不足,其数量下降至 72 只;到 1988 年再次调查时,这一种群数量又回升到 150 只。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完善,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逐渐趋向于稳定。那么,什么是种群?为什么大熊猫种群会发生数量变动?群(population)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由人为划定的。种群通常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要了解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学习种群的基本特征、增长方式及其数量波动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种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种群的主要特征,阐明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11、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概述种群增长方式的类型与特点,并能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4.简述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及其调节因素。本章学习应聚焦的关键能力1.通过学习标志重捕法,掌握调查种群数量的思路和方法。2.认识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尝试建立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3.尝试用模型表征不同物种种群的数量波动。第一章种群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种群数量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小资料藏羚羊除了雄性藏羚羊(图 1-1)偶尔有单独活动外,一般
12、情况下藏羚羊是以几只到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组成大小不等的群体活动的。每个群体经常会有同种个体迁入或迁出,以调节该群体的数量等特征。藏羚羊群体大小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变化,通常春季较小,繁殖期达到最大。藏羚羊的交配期从每年 11 月初开始到次年 1月结束,12月份是交配的高峰期。交配初期成年雄性藏羚羊间开始角斗,并分散到各个群体中去,到交配中期各自寻找并组成自己的临时家庭,完成一年一度的交配行为。雌性藏羚羊的妊娠期为 6 个多月。到每年67月份,雌性与雄性个体分开,集群长途迁徙到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产仔,每胎产仔 1 只。藏羚羊寿命较短,一般为 78 岁,雌性最长可达12岁。第一节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本
13、节 要 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标志重捕法图1-1藏羚羊3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种群密度是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是指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种群密度的大小可作为人类判断生物有益或有害、保护或防治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保护和防治效果的指标。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很多,对于小型哺乳类、鸟类、鱼类等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这一方法是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比例与样地个体总数中标志个体比例相等的假设来估算样地中被调查动物
14、总数的。计算公式为:NMn/m。N表示动物总个体数;M表示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例如,在一个面积为 0.055 km2的小岛上第一次捕到社鼠 15只,经标志后在原捕获地放回,一周后进行重捕,所捕获的 16 只个体中有 6 只是被标志的。通过计算得出,该小岛上社鼠的估算值为 40只,种群密度约为 727.27只/km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率(immigration rate)和迁出率(emigration rate)直接决定的。出生和迁入使种群
15、密度增大,死亡和迁出使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例如,每年每 1000 人出生了 20 个人,则出生率就是 2%或 20。不同种类动物由于性成熟的时间、每次产仔(卵)数和每年生殖次数不同,因而出生率会存在差异,通常高等动物的出生率要低于低等动物。例如,上述小资料中藏羚羊的出生率较低;在自然条件下,东北虎大约 4 岁性成熟,每次产仔 24只,23 年生殖一次,因而其出生率也较低;库蚊每次产卵 150300 粒,可连续产卵 23次,一生平均产卵 8001000 粒(图 1-2),其图1-2库蚊产卵4第一章种群出生率就较高。与出生率相反的是死亡
16、率。死亡率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例如,在一个有 200 万人口的城市中一年死亡 1.2 万人,其死亡率就是 0.6%或 6。个体死亡对该种群来说未必不利,只有衰老的个体不断死去,新的个体不断产生,才能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的多样性,从而使种群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生物个体的生理寿命是决定死亡率的内在因素,疾病、饥饿、寒冷、干旱、被捕食和意外死亡等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外在因素。当种群密度过大时,其死亡率也会升高。在种群中,有些个体会从外种群迁入本种群,也有些个体从本种群迁出。迁入率或迁出率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种群数量变
17、化可用自然增长率(natural growth rate)来表示。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是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生殖前期指尚无生殖能力的年龄阶段,生殖期指具有繁殖能力的年龄阶段,生殖后期指丧失了生殖能力的年龄阶段。有些昆虫生殖前期较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如蜉蝣和蝉等。年龄金字塔一般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图1-3)。图中每块面积代表不同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中线把
18、每一个年龄组分为左右两半,分别代表雄性和雌性个体数所占的比例。年龄结构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增长型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向于增长。稳定型表示种群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与图1-3年龄金字塔的三种类型5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数量较为稳定。衰退型表示种群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少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向于减少。因此,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sex ratio)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大多数
19、高等动物的种群,其性别比例基本保持 11,人类也是如此。在一雌一雄婚配方式的种群中,生殖期性别比例越接近 11,出生率就越高,所以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的出生率。也有一些种群的性别比例并非 11,如蜜蜂雄性多于雌性。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采用干扰和破坏害虫自然性别比例的方法来降低害虫的数量。活 动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在原捕获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并根据公式NMn/m估算该种群的总数量。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标志重捕法。2.体验运用该方法调查种群数量的过程。材料用具装有大于50粒黄豆的纸袋,记号笔,培养
20、皿,镊子,药匙等。方法步骤1.从纸袋中取出20粒黄豆。2.用记号笔标记这 20粒黄豆(图 1-4),晾干后放回纸袋,晃动纸袋使黄豆混合均匀。3.从纸袋中每次随机取出 1粒黄豆放入培养皿,共取30粒。4.计 数 有 标 记 的 黄 豆,并记录。5.估算原纸袋中黄豆总数量。6.将 纸 袋 中 剩 余 的 黄 豆 倒出,并计数。7.在模拟活动结束后,将黄图1-4标记黄豆6第一章种群豆回收。讨论1.将黄豆总数的估算值与实际总数作比较,两者差异如何?与其他组同学作比较,各组得到的数据是否也存在较大差异?若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2.为使实际调查数据更加准确,应注意哪些事项?3.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
21、调查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活动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对每个样方内的个体计数,求得其种群密度。以所调查样方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取样方法常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图1-5)。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样方法。2.体验运用样方法对某双子叶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过程。材料用具皮尺,绳子,植物标本,植物分类图鉴等。方法步骤1.设计调查记录表。调查表中包括取样方法、样方面积、样方数量、调查时间和地点、样方编号、植株数及种群密度等调查项目。2.确定调查对象(如蒲公英),并在表格中
22、写上调查种群名称。3.划分样方。确定取样方法,然后划分样方。4.计数。在划定的样方内,小组成员调查数量,把计数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5.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并记录在调查表上,然后通过计算得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B.等距取样法示意图A.五点取样法示意图图1-5样方分布图7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活动注意事项:(1)取样面积大小一般为 1 m2;(2)样方的数量一般为 5个,统计样方个数越多,调查结果就越接近真实情况;(3)个体数量统计时,对于压线的植物个体要遵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讨论1.为什么要对植株采取随机取样,并且要取多个样方?2.如何提高调查结
23、果的准确率?种群分布型课外读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分布型(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一般可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三种(图 1-6)。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形成原因主要是资源分布不均,如草 原 上 的 斑 马 等 动 物 的 集 群 行 为(图 1-6A)。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竞争结果或人工种植行为所致,如农田中种植的水稻(图 1-6B)。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在环境资源分布较为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随机分布,如森林里的狼蛛(图1-6C)。B.均匀分布C.随机分布图1-6种群的三种分布
24、型A.集群分布8第一章种群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某个池塘中,生活着水草、水葫芦、水绵、鱼、虾等生物。下列可以称为种群的是()A.该池塘中所有的鱼B.该池塘中所有的虾及虾卵C.该池塘中所有的水葫芦D.该池塘与另一池塘中的所有水绵2.致乏库蚊由于具有繁殖力强和生命周期短,以及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其种群密度很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下列选项中,与种群密度变化无直接关系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迁入率3.右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该地区在整个时间段内的人口年龄结构为()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
25、为衰退型二、简答题1.栖息在澳大利亚的红袋鼠经常以单独或小群方式生活,每个小群一般有 210只。它们不允许外来红袋鼠进入,即使从本种群迁出后要再迁入的个体,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重新融入原种群中。请你分析种群的特征与个体特征具有哪些不同之处。2.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灭鼠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 3 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右图为灭鼠后 7 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请分析回答:(1)灭鼠后第 3 年上半年、第 4 年下半年,鼠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哪种类型?(2)灭鼠后第 2 年,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开始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有哪些?9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
26、物与环境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种群数量的变动进行研究。那么,种群是如何增长的?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何意义?小资料果蝇果蝇体型较小,繁殖力强,生活史短,饲养管理简单,并且容易计数和保存。果蝇主要以附生在水果上的酵母菌等真菌为食。果蝇的性别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雌果蝇个体较大,腹部末端尖且色浅,有产卵管,腹背面有 5 条黑色条纹。雄果蝇个体较小,腹部末端圆钝,颜色呈深黑色,有交尾器,腹背面有3条黑色条纹(图1-7)。活 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在实验条件下,用水果培养果蝇,其种群数量会增加。用数学方法分析果蝇数量的增长规律,可得出其种
27、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目的要求1.学会培养果蝇的方法与技能。本 节 要 点指数增长逻辑斯谛增长环境容纳量第二节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图1-7雌果蝇(左)和雄果蝇(右)10第一章种群2.分析果蝇的数量变化,绘制果蝇增长的曲线图,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探究问题1.不同环境条件下果蝇种群是以什么方式增长的?2.果蝇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有何规律?材料用具500 mL广口瓶,纱布,橡皮筋,毛笔,白纸,乙醚,棉花团,香蕉,放大镜等。方法步骤1.取 500 mL 广口瓶 3 个,先在每个广口瓶底部铺一层厚约 2 cm 的棉花,然后放入大小相等且熟透了的半根香蕉、2 只雌果蝇和 2只雄果蝇,最后用双层纱布盖住瓶
28、口,并用橡皮筋扎紧,作为果蝇培养瓶。2.将培养瓶置于温度适宜(2025)的环境中培养(图1-8)。3.每天观察、记录培养瓶中的果蝇个体数,持续3周。若培养瓶内的果蝇数量不易直接观察计数时,另取一洁净广口瓶作为果蝇的麻醉瓶,放入滴有 12 滴乙醚的棉花团,并将其与培养瓶的瓶口对接,轻拍培养瓶把果蝇赶入麻醉瓶(图 1-9)。待果蝇麻醉后,将其全部倒在白纸上,用毛笔进行计数(图1-10)。计数结束后再将这些果蝇放回培养瓶中培养。图1-8培养果蝇图1-10对果蝇计数图1-9将果蝇赶入麻醉瓶11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讨论1.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果蝇种群增长曲线图。2.分析果蝇种群增长曲线的特点
29、及其形成的原因。3.如果你想研究温度对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该如何设计实验?你还想研究哪些与种群增长有关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方法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现实系统或其性质的一个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瓶中果蝇种群的数量变化,统计处理实验数据,以建立数学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果蝇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呈指数增长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指数增长(exponential growth)。在实验条件下,细菌每 20 m
30、in 分裂繁殖一次,每小时可繁殖 3 代。如果从 1 个细菌开始,那它就会按以下数列倍增:1、2、4、8、16、32、64、128、256、512 照 这 样 下去,36 h 以后,细菌将完成 108 个世代,总数将达到 2108 个(图 1-11)。由于增长曲线很像英文字母 J,因而又称“J”形增长。指数增长的特点 是:起 始 增 长 很 慢,但 随 着 种 群 基 数 的 增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 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例:在所有的动物中,大象被认为是繁殖最慢的。我曾仔细估算过大象的最低自然增长率,最可靠的假设是它在 30 岁开始生殖,
31、到90 岁停止生殖,在此期间生 6 头幼象,寿命为 100 岁。如果照此繁殖下去,那么经过图1-11细菌的指数增长曲线12第一章种群740750年之后,由一对大象繁殖产生的后代将达到 1900万头。不难想象,地球上哪怕只有一种生物按指数方式无限增长下去,这种生物最终就会把其他生物从地球上排挤掉,同时该物种也将走向毁灭。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呈逻辑斯谛增长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是指在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图 1-12)。其增长曲线很像英文字母 S,因而又称“S”形增长。逻辑斯谛增长是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普遍方式,它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c
32、arrying capacity)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用字母 K 表示。由于种群数量高于 K 时可能下降,低于 K 时可能上升,所以K值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常划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a),种群的个体数很少,种群密度增长缓慢;加速期(b),随着个体数的增加,种群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c),种群个体数达到 K/2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d),种群个体数超过 K/2 以后,种群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e),种群个体数接近或达到 K 时,种群不再继续增长或在 K值上下波动。例如,大约在 1800年,人们把绵羊种群引入塔斯马尼亚岛
33、。在此后的 60年间,绵羊种群是按照“S”形曲线增长的,直到 1860年才稳定在 170万头左右。这就是塔斯马尼亚岛长期所能养活的绵羊最大数量 K 值。1860 年以后,岛上绵羊的数量基本上保持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只是因为气候的改变而发生了一些小的波动。研究种群的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防治有害生物。例如,根据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在转折期增长最快的特点,可预知草原上放牧量为多少时既能保护草原,又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则可通过改善生存环境来增大环境容纳量以促进其增长。相反,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则应通过限制环境因素来降低环境容纳量以抑制其增长
34、。图1-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13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最大B.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2.右图表示在理想状态和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关于两条曲线间的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A.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B.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C.其数量表示种群内出生的个体数D.为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增长所受到的环境阻力3.某地乌鸦连续 1
35、0 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右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 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3年乌鸦种群数量最大B.第3年以前乌鸦种群呈指数增长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D.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二、简答题1.右图为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请分析回答:(1)哪种温度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2)除温度外,环境容纳量还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3)藻类在什么时期繁殖最快?可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遏制?2.请你根据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特点,谈谈在草原上如何才能获得最大可持续的放牧量。14第一章种群生态因素是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一般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
36、物因素。由于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种群数量波动一般有哪些类型?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小资料棉盲蝽种群数量的波动棉盲蝽(图 1-13)是一种体型较小、一年可繁殖多次的昆虫,在我国南、北方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受气候变化影响,棉盲蝽种群数量会发生一定的波动。根据陕西关中棉区 19561964 年连续八年对棉盲蝽种群数量的调查分析,在干旱年份,棉盲蝽种群数量高峰会出现在 7月中旬,该时间段与棉花的蕾期和铃期错开,因此棉区受害较轻(图 1-14A);洪涝灾害之年,棉花在 7月上旬的蕾期和 8月中旬的铃期都会出现棉盲蝽的危害高峰(图 1-14B);在先涝后旱的年份,棉盲
37、蝽对棉花的危害高峰出现在 7 月上旬的蕾期(图 1-14C);在先旱后涝的年份,棉盲蝽对棉花的危害高峰则出现在 8月中旬的铃期(图 1-14D)。因此,农业专家可根据当地有关气象数据来预测、预报,以减轻棉盲蝽对棉花的危害。第三节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本 节 要 点周期性波动非周期性波动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图1-13棉盲蝽15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图1-14棉盲蝽种群数量的波动ABCD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的数量波动。任何一个特定环境中种群的生存资源总是有限的,周围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引起种群出生率、死亡
38、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改变,使其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发生变化。即使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也是在K值上下波动。种群数量波动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严格地说,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性波动,反之为非周期性波动。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长短是不一样的。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周期性波动的周期往往是几天,甚至几小时,这主要与其生活史较短有关。周期性波动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波动和年间波动。季节性波动主要由环境的周期性季节变化所决定,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年年如此。例如,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 5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图 1-15)。年间波动则是指种群数量的变动是以多
39、年为一个周期的重复波动,这种波动的周期常常是几年,甚至更长。例如,北美地区雪16第一章种群兔和猞猁这两种动物都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每隔9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图1-16),波动原因主要涉及植物、雪兔、猞猁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猞猁数量(1000)1201008060204020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012010080604020140160180200雪兔猞猁年份图1-16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雪兔数量(1000)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
40、非周期性波动,例如,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图1-17)。图1-17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2004006008001000019711972197319741975成熟株数幼苗数种子萌发数个体数量/(株m2)年份图1-15北点地梅5年间种群数量波动17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外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外源性因素(exogenous factors)是指影响种群密度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气候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昆虫的早期死亡 80%90%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因为气候因素会影响昆虫的发育与存活。例如,本节小资料中棉盲蝽种群的数量波动就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
41、的。又如,连续几天 38高温常可引起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沙漠地区啮齿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食物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生殖或不能存活。例如,在雪兔数量很少的年份,只有 20%的长耳鸮能孵窝,但在雪兔数量最多的年份,100%的长耳鸮都能孵窝。捕食也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制约在一定水平。捕食者种群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会因自身受到天敌的捕食而减少。生产上常利用这种关系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原产巴西的槐叶萍首次在澳大利亚出现后,短时间内大量增殖,严重地危害了航运、农业灌溉和渔业生产。随后,政府先后两
42、次从巴西引进了专食槐叶萍的象鼻虫,才使槐叶萍数量迅速下降而得以控制。另外,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图 1-18)和利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图 1-19),也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成功案例。图1-18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图1-19利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例如,禽流感易发生在候鸟聚集区,禽流感病毒的大量增殖和快速蔓延会导致候鸟大量死亡,这对候鸟的种群密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8第一章种群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调节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种群数量波动。英国鸟类学家大卫拉克(David Lack,19101
43、973)研究表明,幼鸟的死亡率始终高于成鸟,有的幼鸟死亡率高达82%92%,而成鸟死亡率约为40%60%。他认为,幼鸟死亡率高是由于食物短缺、捕食、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食物是决定性的。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内源性因素(endogenous factors)包括领域行为和内分泌等种群内部的影响因素。领域行为是指动物有选择地占据、保卫一定的空间,不允许同类其他个体进入这一空间的行为。鸟类的领域行为非常强,尤其是种群密度高且在繁殖季节时,只有优势雄鸟才能占有相应的领域(图 1-20),得到更多的交配繁殖机会和生存资源,而竞争力较弱的雄鸟则无领域可占,因而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生活在杨
44、树上的一种蚜虫也有明显的领域行为。一只雌性蚜虫落在嫩叶上,如果另一只雌性蚜虫也落到此叶片上,这两只蚜虫就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图 1-21),最后可能只有其中一只蚜虫独占这一叶片。图1-20鸟驱赶外来入侵者图1-21蚜虫的领域行为内分泌因素也会对种群数量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使种群数量增长停止或被抑制,继而又降低了社群压力。例如,啮齿类动物在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引起雌鼠内分泌功能失调,改变了体内原有激素的平衡,导致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母鼠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而好斗等。这些生理变化会
45、使雌鼠生殖力下降,幼鼠死亡率增加,鼠的迁出率上升,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19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欧亚大陆寒带地区,许多小型鸟类和兽类由于冬季停止繁殖,在春季繁殖前其种群数量最低,开始繁殖后数量不断上升,到秋季其种群数量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下列哪一选项是影响这些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外源性因素()A.疾病和寄生B.捕食C.食物和激素D.领域行为2.下列属于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的实例是()A.农业上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B.狼群因得不到猎物而数量减少C.雄性黄腹角雉在生殖季节拥有自己的繁殖区域D.某年我国南方百年一遇的雪灾冻死了许多动物3.研究人员调查 1928
46、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B.欧洲灰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5000对C.不同年份欧洲灰鹭数量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D.不同年份欧洲灰鹭数量变化主要是由内源性因素调节引起的20第一章种群二、简答题1.蓟马是靠吸取植物汁液生存的昆虫。下图是澳大利亚昆虫学家连续 6 年对玫瑰园中蓟马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曲线图。据此分析,蓟马种群的数量变动是非周期性波动还是周期性波动,为什么?2.为防治鼠害,某地开展了对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绘制成如下曲线图。请你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一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作用,并谈谈如何有效地防治鼠害。
47、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23456789101115161214种群数量/只时间/年1321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称为种群。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是种群密度,即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估算。种群密度一般处于动态变化和发展之中,其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不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不同,建立数学模型是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建模过程中,渗透了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
48、与方法。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现指数增长,增长曲线为“J”形。在自然条件下,指数增长一般不可能发生。逻辑斯谛增长是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普遍方式,即种群在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容纳量(K 值)的限制,增长曲线为“S”形。逻辑斯谛增长常划分为五个时期,最终种群数量将在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波动。种群数量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呈现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波动。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外源性因素,种群内个体间的领域行为和内分泌等内源性因素,是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两种方式,渗透了稳态与平衡的观点。研究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及种群数量
49、波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能更好地了解、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防治有害生物等,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在本章学习中,通过“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及阐释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本章知识结构图本 章 小 结22第 二 章群落珊瑚礁群落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着非常古老且生长缓慢的珊瑚礁。珊瑚礁的主体结构是珊瑚。形态多样、颜色鲜艳的造礁珊瑚主要由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外骨骼构成。珊瑚礁为珊瑚虫和藻类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环境。珊瑚礁在由小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其他生物会不断入侵,使得单种珊瑚群体发展为镶嵌状的珊瑚礁。当珊瑚礁继续增大,旧的礁
50、体会部分崩塌,而新的更多的珊瑚在它的上面蔓生,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珊瑚礁,鱼类等生物也随着礁体的增大而增多。在某些浅海区域,覆盖着大面积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非常脆弱,海洋污染和人类对海洋的开发都会使其受到破坏。当然,人类的科学干预也能创造新的人工珊瑚礁。那么,珊瑚礁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是怎样的?人类研究群落又有什么现实意义?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一个群落可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并且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区域可以
51、重复出现相同的群落类型。群学习目标1.认同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2.举例说明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并阐述优势种在群落中的作用。3.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4.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类型,并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5.能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分析不同陆地群落中生物的适应特征。本章学习应聚焦的关键能力1.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掌握样方选择、显微观察、分类和数据记录等方法,认识这些工作在保证实验研究结果可靠性中的作用。2.在观察鱼缸内群落变化的活动中,认真观察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强化记录数据的方法,通过连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建立群落演替的模型。第
52、二章群落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图2-1我国典型森林群落的主要类型不同的群落往往由不同的种群构成,通过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调查可以反映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寡。每 个 物 种 都 在 群 落 中 占 据 一 定 的 生 态 位(niche)。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主要由什么物种来决定的?小资料我国典型森林群落的主要类型我国典型森林群落的主要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等(图 2-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亚热带地区。该地区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山毛榉和樟等常绿乔木、杜鹃花和山茶花等灌木以及
53、一些草本植物。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南部,主要植物有栎、杨和桦等,这些植物秋冬落叶、春夏长叶。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山地,主要植物有落叶松、红松、冷杉和云杉等。第一节不同种群组成群落本 节 要 点丰富度优势种生态位25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活 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土壤动物是指生命活动中有一段时间或全部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动物。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都有所不同。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目的要求1.学会样方选择、显微观察、分类和数据记录等方法。2.比
54、较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3.认同丰富度调查能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探究问题群落中土壤动物有哪些类群组成?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组成有差异吗?材料用具土壤取样器(图 2-2),花铲,标签纸,纱布,镊子,吸管,试管,吸虫器,瓷盆,放大镜,干漏斗分离装置(图 2-3),体视显微镜(或解剖镜),载玻片,70%酒精溶液等。方法步骤1.样地选择和土样采集。选择两个不同群落作为样地,例如草地群落和森林群落,详细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位置、植被特征、土壤类型等。在每个样地随机选取 35 个样方,将土壤取样器插入距地表 025 cm 的表层土壤中取出土样(图 2-4),用花铲将其装入塑料袋,贴上标签带回实验
55、室。图2-3干漏斗分离装置图2-2土壤取样器26第二章群落2.土壤动物的分离。将塑料袋中的土样分别倒入不同瓷盆中,用镊子拣出体型较大的动物,放入贴有标签的试管中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先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 70%酒精溶液,再将瓷盆中的土壤分别装入干漏斗分离装置中,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每隔 1 h 观察土样,直至土壤烘干。收集锥形瓶中的动物。3.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动物进行种类鉴定。用肉眼观察、识别体型较大的动物;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识别体型较小的动物。设计表格记录每一群落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说明:由于土壤动物鉴定到物种有一定的难度,
56、本活动只要求鉴定到目、科、属等类群。讨论1.比较两个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2.分析群落中的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以上“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和森林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不同,这可反映出其物种丰富度不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统计它们的个体数量。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例如,上述小资料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和寒温带针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逐渐减小。图2-4使用土壤取样器取样27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
57、境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不同的群落往往有不同的优势种。例如,本节小资料中,落叶阔叶林群落的优势种是栎、杨和桦;针叶林群落的优势种是落叶松、红松、冷杉和云杉。优势种往往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并且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群落中,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是持久不变的。例如,以红松为优势种的针叶林群落,其他稀有物种不可能转化为优势种(图 2-5)。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的物种。优势种能够凭借自己的数量和生活力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起决定性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若
58、把优势种去除,必然会导致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对群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也要保护其优势种。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往往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例如,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乔木下的灌木则能有效地利用弱光,灌木下的草本只能利用较弱的光,草本下的苔藓类等植物则只能利用微
59、弱的光。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利用着不同强度的阳光,从而使得整个群落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光照。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图2-5以红松为优势种的针叶林群落28第二章群落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例如,19341935 年,俄罗斯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实验研究:将生态位很相近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在试管中,给以细菌作为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都出现了典型的逻辑斯谛增长(图 2-6A、B)
60、。当把相等数目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在同一试管中,也以细菌作为食物,开始时两种草履虫都有所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增加,大草履虫的个体数下降,最后大草履虫死亡消失(图 2-6C)。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的繁殖速度快、竞争力强,在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下,双小核草履虫将竞争力弱的大草履虫排除了。自然群落中,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动物在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主要有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食性;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错开活动时间等。例如,
61、某群落中有甲、乙两个物种,甲物种主要以 a为食,乙物种主要以 b为食,这两个物种又共同以 c为食。甲、乙物种间为了共同食物 c发生生态位重叠而进行竞争,结果使两者的一部分个体被淘汰。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甲、乙两个物种会向着吃不同食物的方向发展,即生态位不断分化,从而降低两个物种的竞争强度而达到共存(图 2-7)。生态位分化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A.大草履虫单独培养B.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C.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图2-6两种草履虫单独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甲乙甲乙acbacb图2-7生态位分化29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活 动尝试分析森林群落中几种鸟的生态位关系由
62、于长期自然选择,不同物种的鸟在形态和行为等方面往往有所特化,从而适应在群落的一定空间进行觅食和活动,并利用特定空间的资源。这样,不同物种的鸟既能充分利用整个群落的栖息空间和食物资源,又能减少相互之间因生态位的重叠而导致的竞争。目的要求1.结合实例阐述生态位的概念。2.分析资料中几种鸟在森林群落中的生态位关系,并简述形成这种关系的主要原因及其适应意义。阅读资料为研究森林群落中不同物种的鸟的生态位关系,研究者调查了某栎树林群落中林鸽、旋木雀、乌鸫等8种鸟在森林群落不同层次中的相对密度,结果见表2-1。表2-1栎树林群落中鸟类在不同层次中的相对密度种名林鸽长尾山雀旋木雀煤山雀沼泽山雀大山雀乌鸫鹪鹩树
63、冠层(高于11.6 m)333122324515252下木层(511.6 m)318375108111747灌木层(1.35 m)313627781551972520草本层(11.3 m)1817208110389140地表层9724720进一步研究发现:林鸽以栎树等高大乔木的核果和种子为食;长尾山雀不停地在树枝间、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旋木雀飞行能力不佳,但擅长在树干上垂直攀爬,觅食昆虫、蜘蛛和其他节肢动物,冬天食物短缺时也吃植物种子;煤山雀、大山雀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主要觅食昆虫;沼泽山雀体型明显比大山雀小,主要觅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卵和蛹,仅吃少量植物种子;乌鸫是
64、杂食性鸟类,既觅食昆虫和蚯蚓,也吃植物种子和浆果;鹪鹩取食毒蛾、螟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虫。30第二章群落分析资料(1)在这个栎树林群落中,从生活空间上比较,哪两种鸟的生态位最相近?哪两种鸟的生态位差异最大?(2)长尾山雀与旋木雀的生态位不是完全重叠的原因是什么?(3)每种鸟可同时在森林群落的不同层次活动和觅食,但总有一个最喜好的层次,这对群落中鸟类的生存有什么适应意义?讨论在互相竞争的生物之间并不总是发生竞争排斥现象,那么这些生物是如何实现共存的?生态位理论在景区规划中的应用课外读云南省永胜县程海环湖生态公路是滇西北高原明珠程海湖景区的重要旅游公路。该公路或穿越农田,或依山近湖,沿线自然风景秀丽
65、迷人。公路主线两侧种植生态位不同的景观植物,上层以垂柳、凤凰木等高大乔木为主,中层以木槿、清香木、云南黄素馨等开花灌木为主,下层种植百日草、波斯菊等地表植物。依山近湖路段,则在湖边设计了景石组合,景石上介绍当地人文名胜;在临水面设计了景观亭,并配置弧形花架;坡地上则种植凤凰木、野蔷薇、波斯菊等形态各异、高低错落的观赏植物。同时,依据不同的植物特性配置生态景观走廊,并与公路外侧毗连的农作物植被系统、程海水域等相结合,使得该公路成为集防护、绿化和美化为一体的生态公路。该公路是依据生态位理论进行规划的,绿化的配置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分化。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由于生态位的分化,避免了物种之间直接
66、竞争,从而形成结构稳定、功能健全、景观优美的群落结构。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我国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依次增大B.依次减小C.基本不变D.没有变化规律31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2.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针叶林群落中,生长着落叶松、红松和冷杉等优势种。下列不属于优势种特征的是()A.优势种个体数量往往较多B.优势种生活能力较强、适应性较高C.优势种的优势往往持久不变D.优势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不大3.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中,生活着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种类丰富的植物
67、,还生活着多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动物,以及微生物。这些生物都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B.生态位表示某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C.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D.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二、简答题1.黄头乌鸫和红翅乌鸫共同生活在沼泽地中,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态位,但筑巢繁殖地不同。红翅乌鸫能在湿润沼泽、潮湿草地及灌木丛中筑巢繁殖;黄头乌鸫只能在紧靠池塘的湿润沼泽地中筑巢繁殖(见下图)。黄头乌鸫个体较大并更富攻击性,所以在湿润沼泽地中能取代红翅乌鸫。红翅乌鸫黄
68、头乌鸫灌木丛潮湿草地湿润沼泽池塘湿润沼泽潮湿草地灌木丛请分析回答:(1)黄头乌鸫和红翅乌鸫两者的竞争能力有何区别?(2)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红翅乌鸫都会被黄头乌鸫所取代?2.观察校园(或某个公园,或某个景区)绿化带的植物群落,描述其植物的种类组成,找出其中的优势种,并从生态位理论角度分析该群落的设计是否合理。若合理,请提出依据;若不合理,请提出改进建议及其依据。32第二章群落生物体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并与其功能相联系,群落也一样。群落在自然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不同类型的群落具有不同的群落结构,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群落具有哪些结构?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
69、们研究群落结构有什么意义?群落分层形成垂直结构依据植物的外貌和形态结构的不同,一般把陆生植物分成下面六种生长型:乔木:3 m以上的木本植物。灌木:3 m以下的木本植物。藤本植物:木本攀缘植物。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生的木质茎,包括禾叶草本、阔叶草本和蕨类植物。附生植物: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的植物。地表植物:地衣、苔藓等植物。植物的生长型可以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自然选择往往具有相似的生长型以适应环境。例如,生活于亚洲、北美洲的沙漠植物,虽然它们可能属于不同的种类,但这些植物都具有叶子细小等形态结构,可以减弱蒸腾作用,从而减少水分散失以适应干旱环境。群落中乔
70、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中,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最为明显,从树冠到地面可以分为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图 2-8)。陆地群落的分层主要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其中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如果树冠层比较稀疏,就会有更多的阳光照射到森林群落的下层,因此灌木层和草本层就会发育得更好。不同群落其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最为第二节群落具有垂直、水平和时间结构本 节 要 点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33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
71、生物与环境复杂,其下木层和灌木层还可再分为 23 个层次。寒温带针叶林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下木层和灌木层一般都只有一个。草原群落的结构就更为简单了。成层结构是物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的矛盾,而且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在某针叶林群落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动物常常同时在森林群落的不同层次活动和觅食,但总有一个最喜好的层次,如柳莺主要栖息在树冠层,花鼠主要栖息在灌木层,黄鼬主要栖息在草本层等。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小资料群落结构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立体农业立
72、体农业是指依据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搭配而建立的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种植和养殖结构,主要有立体种植类、立体养殖类和立体种养结合类三种类型。例如,佛手瓜-生姜模式(图 2-9),利用佛手瓜种植密度小的特性,在其间隙种植生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同时,利用佛手瓜枝蔓在上层的遮阴作用,来促进喜阴生姜的生长。常见的还有小麦-棉花-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立体种植类,上层蜂桶、中层鸡舍、下层猪圈、底层蚯蚓等立体养殖类,林-畜-蚯蚓、稻-萍-鱼(图 2-10)等立体种养图2-8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34第二章群落图2-11草原群落的水平结
73、构图2-9佛手瓜-生姜模式图2-10稻-萍-鱼模式结合类。立体农业能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质营养,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群落水平方向上的种群配置形成水平结构群 落 中 的 生 物 在 水 平 方 向 上 的 配 置 状 况 形 成 了 群 落 的 水 平 结 构(horizontalstructure)。大多数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往往呈不均匀性,表现为斑块状和镶嵌性。例如,在内蒙古草原群落中,针茅草是其优势种,但它的分布并不是均匀地连续成片,而是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各丛针茅草之间的空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呈现镶嵌性分布(图 2-11)。导致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的原因
74、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生物繁殖体的扩散能力有差异,例如依靠风、水和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可能分布范围较大,而种子较重或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往往集中分布在母株周围;二是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例如植食性动物明显地依赖于它所取食的植物而分布;三是群落内部环境的不同,例如群落水平方向上光照、风、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有差异。另外,动物活动以及人类活动也会影响群落的内部环境。35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形成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time structure)。在某一时期,某些物种在群落中相对重要,而在另一时期,则
75、是另一些物种在该群落中相对重要,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群落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差异。例如,温带草原群落,早春气温回升,植物开始发芽和生长,草原出现返青现象;盛夏秋初雨水充沛,植物生长繁茂,百花盛开,色彩斑斓;秋末植物开始干枯休眠,呈现出红黄相间的风貌;冬季则是一片枯黄。草原群落中动物的季节性变化也十分明显。例如,冬季大多数鸟类和有蹄类动物向南迁移,黄鼠等进入冬眠,鼠兔则将干草储藏在洞口附近以度过寒冬。这些都是草原动物季节性活动的显著特征,也是它们对环境良好适应的体现。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课外读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76、。例如,森林和草原群落之间有森林草原地带;两个不同森林群落之间或两个不同草原群落之间都存在交错区。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的,有的在不断变化。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由相邻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因而在交错区常常存在着两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物种和交错区所特有的物种。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物种的密度要比相邻群落大。例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群落边缘,具有呈狭带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有 30种以上的植物,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图2-12)。人类的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自然环境,从而形成许多群落交错区。例如,城市的发展、矿山的建设、土地的开
77、发,都使得原有景观的界面发生变图2-12林缘草甸图2-13人为边缘效应对环境的改变36第二章群落化(图 2-13)。针对群落交错区的扩大和变化,研究人员提出要重点研究群落交错区对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的影响,群落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以及在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群落交错区加以管理。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内蒙古草原群落优势种针茅草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而整个草原的草本植物呈镶嵌性分布。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种子的传播能力有差异B.群落垂直方向上光照有差异C.动物活动影响群落内部环境D.群落水平方向土壤湿度不同2.某温
78、带落叶阔叶林群落中,以草本植物为例,春季草本植物由莲花、顶冰花、侧金盏花等组成,当它们生长旺盛、花朵盛开时,其他大多数夏季草本植物则刚开始生长。而当夏季草本植物争妍时,早春生长旺盛的草本植物已结束其营养生长,地上部分死亡,地下部分进入休眠状态。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草本植物组成一个群落B.在水平方向上草本植物有分层现象C.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着时间而改变D.群落外貌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时间节律变化无关3.群落在自然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无关B.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温度不均匀有关C.群
79、落时间结构的形成是物种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群落中植物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为物种的均匀分布二、简答题1.右图表示某个栎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在这个树林中生活着多种鸟类,其中乌鸦和红胸鸲主要栖息在草本层,戴菊和大山雀主要栖息在灌木层,林鸽和茶腹主要栖息在树冠层。请分析回答:(1)在这个栎树林群落中,红胸鸲、大山雀和茶腹栖息的主要层次分别是、和。(填写图中字母)宽度/m高度/m37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2)鸟类在栎树林群落中出现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某同学分析推理得出:这一实例隐含着进化与适应这一生命观念,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2.举例说明哪些因素影响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3
80、8第二章群落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群落包括水域群落和陆地群落两大类。陆地群落主要有哪些类型?群落中的生物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森林群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群落森林群落的分布与经度、纬度及海拔密切相关。例如,北半球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等森林群落。森林群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群落。热带雨林群落(图 2-14)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热带雨林群落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约占地球上现存森林面积的一半。其分布区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约 25,年降雨量在 25004500 mm。热
81、带雨林群落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组成热带雨林群落的高等植物达 45000 种以上,且绝大部分是木本,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也发达。乔木树干高大,常生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叶多大型,常绿,革质坚硬。灌木层植物一般很少分枝;叶往往大而薄,气孔常开放,具泌水组织,有的叶还具滴水叶尖。热带雨林群落中生活着大量动物,其中以树栖攀缘生活的种类占优势。代表动物有树懒、树袋鼠、松鼠等兽类,鹦鹉、蜂鸟等鸟类,树蛙、飞蛙等两栖类,避役、飞蜥等爬行类。树栖动物形成了许多适应特征,例如,树懒具有弯曲而锐利的钩爪;避第三节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图2-14热带雨林群落本 节 要 点森林群落草原群落
82、荒漠群落苔原群落39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役的趾互相愈合呈钳状;松鼠的掌上有发达的足垫;树蛙的趾端有吸盘状构造;树袋鼠则具有能缠绕的长尾等等。热带雨林群落为人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例如,三叶橡胶和可可等是珍贵的经济植物。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的,所以热带雨林群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同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对大气中 O2和CO2平衡的维持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热带雨林群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直接影响了全球环境,特别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热带雨林群落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紧迫的生态问题之一。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图 2-15
83、)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其分布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雨量在 5001000 mm。优势植物有山毛榉、栎、栗、杨、柳等落叶乔木;灌木和阔叶草本植物发育良好,种类也很丰富;藤本植物不发达;附生植物多为苔藓和地衣。乔木的叶片一般无革质和茸毛,冬季完全落叶,春季萌发新叶,夏季形成郁闭林冠,秋季叶片枯黄。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中,地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比热带雨林群落多,但树栖动物仍占相当比例。代表动物有鼠、松鼠、鹿、狐、狼、野猪和黑熊等兽类;啄木鸟、杜鹃和黄鹂等鸟类;蝮蛇等爬行类;大蟾蜍和林蛙等两栖类。动物生活节律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较冬季种类多。有些动物随季节而换毛(或换羽),有些动物以冬
84、眠越冬,有些鸟类以迁徙越冬,全年活动的动物则大都有储食习性。北方针叶林群落(图 2-16)中针叶植物占优势。北方针叶林群落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 11,仅次于热带雨林群落。其分布区年降雨量在400500 mm,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植物生长期较短。植物种类较少,优势种主要有红松、云杉和冷杉等;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及灌木稀少。植物的叶呈针状,表面有增厚的角质膜和内陷的气孔,以减少蒸腾并有助于在夏季干旱期和冬季结冰期保持水分。图2-15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图2-16北方针叶林群落40第二章群落北方针叶林群落中,动物种类较少,代表动物有驼鹿、雪兔、黑熊、雷鸟、灰鼠、松鸡和榛鸡等。多数
85、动物营定居生活,有的动物通过储食来过冬,有的动物通过冬眠来过冬,有的动物通过冬眠和储食相结合的方式来过冬。少数动物通过迁移来度过漫长的冬季和食物短缺的春季。针叶林群落作为木材资源,对人类极其重要,但由于长期砍伐,目前原始的针叶林群落分布区已非常稀少。草原群落中草本植物占优势草原群落(图 2-17)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 12,年降雨量在 250800 mm的地区大多形成草原。草原群落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组成。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叶片边缘内卷、气孔下陷等以适应干旱环境。草本植物的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世代。与森林群落相比,草原群落中动物种类贫乏。兽
86、类中以营洞穴和集群生活的啮齿类为主,如黄鼠、鼠兔等;也有能迅速奔跑的有蹄类,如野驴、黄羊、野牛等。鸟类大多为夏候鸟。两栖类和爬行类很贫乏,但昆虫种类和数量非常多。人类的开发和过度放牧已严重破坏了草原群落,使草原土壤被侵蚀,甚至荒漠化。绝大多数原始的温带草原动物几乎由于狩猎、草地转化为农耕牧场而灭绝了。水分蒸发量高于降雨量的地区形成植被稀疏的荒漠群落荒漠群落(图 2-18)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 26,年降雨量不足 200 mm,有些地区年降雨量还不到 50 mm,甚至终年无雨,而水分蒸发量则是降雨量的750倍。荒漠群落植被极度稀疏,有的地段大面积裸露。植物主要是灌木和半灌
87、木,如蒿属植物和藜属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小而厚的叶片;还有仙人掌科植物和百合科植物,往往具有肉质茎或肉质叶。植物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结果,如果不下雨植物就不生长。图2-17草原群落41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荒漠群落中的动物种类比较稀少,以小型啮齿类和爬行类占优势。例如,袋鼠、蜥蜴、蛇、蝎子等。也生活着骆驼和野驴等大型动物。荒漠群落中的动物穴居和善跑的习性比草原群落中的更突出。大多数动物昼伏夜出,少数昼行性动物则善于逃避高温,能躲进洞穴或把身体埋进沙里。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啮齿类等有夏眠的习性。有些兽类汗腺不发育、大便干结、小便很少;多数爬行类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尿,使水分损失
88、最小。气候严寒、降雨量少的地区形成苔原群落苔原群落(图 2-19)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其分布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 0 以下;年降雨量少,在亚洲东北部约为 100 mm。苔原群落植物种类稀少,优势种有苔藓、地衣、灌木和少数种类的草本植物,如矮石楠、羊胡子草和极柳等。植被高度一般只有几厘米,植物多为矮生,甚至紧贴地面匍匐生长。植物通常是常绿、多年生的,生长季节短且生长缓慢,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苔原群落中的动物种类贫乏。代表动物有驯鹿、旅鼠、猞猁和北极狐等兽类,还有雷鸟和雁等少量鸟类。昆虫种类少但数量较多,几乎没有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多数动物体毛长且绒密
89、,皮下脂肪厚。严冬季节,绝大多数鸟类迁往温暖的南方过冬,驯鹿迁往针叶林群落过冬。开阔的冻原环境使得动物缺少天然隐蔽条件,且土壤永冻层厚,难以挖掘土穴,所以留居种类如旅鼠、北极狐等不冬眠,也不储藏食物,而是积极活动觅食。随着石油在苔原群落分布地区被发现,人类开始了对苔原群落的开发,已经导致永冻层逐渐融化,引起土壤下沉和侵蚀。如何保护苔原群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研究课题。图2-18荒漠群落图2-19苔原群落42第二章群落湿地群落课外读湿地(图 2-20)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一些特征。1971 年国际上签署的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 湿地公约)
90、,把湿地的概念确定为: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被称为“自然之肾”。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9 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2014年我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从 2003 年到 2013 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 3.3963104 km2,减少率达 8.82%;湿地率为 5.58%,低于全球 8.6%的平均水平,人均湿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 1/5。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已成
91、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湿地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2-20杭州西溪湿地43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某群落的植物以山毛榉和栎为优势种,这些植物秋冬落叶、春夏长叶。这个群落属于()A.热带雨林群落B.南美草原群落C.北方针叶林群落D.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2.我国的荒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其中新疆塔里木盆地最大,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荒漠是世界第二大荒漠。下列关于荒漠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布区域年平均温度在 0以下B.鸟类常以筑巢的方式躲避极端干旱的天气C.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小而厚的叶片D.蜥蜴对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特
92、性,一年四季生长繁殖良好3.某群落植物种类稀少,没有高大的乔木,以多年生的灌木和草本为主,苔藓和地衣发达。植物都非常矮小,常匍匐生长,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下列关于生活在该群落中的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食性鸟类较多B.昆虫种类多且数量较多C.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种类繁多D.鸟类往往通过迁徙以适应干旱和寒冷的环境二、简答题1.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群落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草原中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多种牧草,还生活着黄鼠和草原犬鼠等动物。目前,部分草原已被人类开垦用以种植春小麦、马铃薯及少量蔬菜等。请阅读上述材料,并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
93、生活在草原上的黄鼠等动物有哪些适应性特征?(2)如何既能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群落不被破坏,同时又能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中获得经济效益?请你提出合理建议。2.森林群落有哪些主要特点?请举例说明。44第二章群落任何生命系统都不是静止不变的,群落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群落往往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直至与当地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小资料植物界的开路先锋地衣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的菌丝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地衣的这种特性使得地衣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整个地球除了海洋之外,在沙漠、岩石
94、以及树皮等处它都能生存。例如,裸岩表面无土壤、干燥、光照强、温度变化大,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图 2-21)。地衣能分泌一种有机酸腐蚀岩石表面,加之自然的风化作用,使坚硬的岩石表面慢慢地出现一些小颗粒。在地衣残体的作用下,这些细小颗粒含有了有机的成分。久而久之,在祼岩的表面便形成了非常微薄的土壤层,这为苔藓等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故地衣被称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第四节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图2-21岩石上的地衣本 节 要 点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本 节 要 点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45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替代从裸
95、露的岩石到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般需要经历五个演替阶段。裸露的岩石表面最先出现地衣,当地衣改变了岩石表面并形成了非常微薄的土壤层后,苔藓植物就会替代地衣。苔藓植物的生长使岩石表面积累更多的腐殖质,岩石颗粒变得更细小、更松软、更厚。此时,禾本科和菊科等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草本植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喜阳的灌木便开始出现。随着灌木数量的大量增加,形成以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灌木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喜阳的乔木开始增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最后演变成了森林群落(图2-22)。森林苔藓灌木草本裸岩地衣图2-22从裸岩到森林群落所经历的演替阶段示意图46第二章群落裸
96、岩演变到森林群落的过程是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替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一个稳定的群落出现才会终止。群落的这种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称为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从裸岩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的形成与植物种类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由岩石到岩石颗粒,最后发展为土壤;植物则从低等类群演替到高等类群。一般地,群落中的原有优势种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群落内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适于自身的发展,而为其他种群的出现创造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群落演替是不同种群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优势种取代的过程,也是群落中各种群与
97、无机环境相适应的过程。自然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是非常缓慢的,演替的意义在于可更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尤其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与裸岩一样,湖泊也能演替成森林群落。从湖底的原生裸地到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般需要经历五个演替阶段(图2-23)。裸底阶段。在一般的淡水湖泊中,水深超过 57 m 时,湖底是原生裸地,湖泊中生活着浮萍等自由漂浮生物。这些动、植物残体以及雨水冲刷湖岸带来的矿物质微粒的沉降逐渐垫高了湖底。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 57 m 处,湖底原生裸地上最先出现的是轮藻属植物。轮藻属植物的残体使湖底有机质积累加快,导致垫高湖底的作用加快。当水深为 24 m时,金鱼藻、黑藻等水生植物大量出现。这些
98、植物生长繁殖能力更强,其残体垫高湖底的作用也就更强了。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莲、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这些植物的残枝、败叶对进一步抬高湖底起很大作用,同时由于浮叶根生植物密集地漂浮在水面,使得水下光照很弱,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沉水植物逐渐被浮叶根生植物所替代。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使湖底大大变浅,芦苇、香蒲和泽泻等挺水植物开始取代浮叶根生植物。此时,原来被水淹没的土地开始露出水面与大气接触。在富含有机质和水分的土壤上,莎草科和禾本科等喜湿生的沼泽植物开始生长。若此地带气候干旱,旱生草类将随着生境中水分的大量丧失而很快替代湿生草本植物。森林群落阶段。灌木将在
99、草本植物中出现,而后随着乔木的侵入,便逐渐形成了森林。湖泊演替成森林群落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湖泊被慢慢填平的过程。47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图2-23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群落所经历的五个演替阶段示意图48第二章群落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群落演替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划分为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从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上述裸岩和湖底开始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100、是指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在伐林地、火烧地、放牧地和弃耕地上所发生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例如,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该草原群落在开垦前优势种是贝加尔针茅,后来被人为开垦成农田种了几年小麦,但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 12 年,狗尾草和黄蒿等杂草占优势;随着时间的推进,羊草和狼尾草等侵入而逐渐占优势;78 年后,土壤变得坚实,贝加尔针茅重新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种,进而恢复到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这一演替过程大概需要1015年。一般地,原有群落毁灭后,会留下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因此,与初生演替相比较,次生演替的土壤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
101、,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也相对比较短。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极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群落类型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图 2-24),在高图2-24决定顶极群落类型的两大气候因素49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
102、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荒漠。小资料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人类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方向进行,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例如,对森林群落有计划地使用火烧是当前森林资源经营和管护中非常重要的措施。计划火烧可改善林地的水温条件,加快林木的更新;调整物种的生态位;清除一些残枝落叶,为植物提供矿质养分,为动物提供生活与繁殖的有利条件。又如,根据草原群落的植被组成和结构、主要优势种的特性来判断草原放牧的演替方向,通过适度放牧使草原向着有利于生产的方向进行演替。再如,向海底沉入军用坦克和地铁列车等固体物建成人工礁,只需
103、几年时间,人工礁就会有大量海洋生物生存下来。这样建立的人工群落既可作为研究站,又可提供潜水和捕鱼等场所。干扰可使群落处于不断的变动状态,阻止群落走向平衡。干扰因子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例如,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下后通常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干扰,倒木能创造新生境,倒木根部留下的深坑灌满水后会成为蛙类、蝾螈和大量昆虫的产卵场所。上述小资料中对森林群落的计划火烧、对草原群落的适度放牧等,都是人类科学地对群落演替的控制。人为干扰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较大,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生的进程演替。群落演替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发展和变化。活 动观察记录鱼缸中群落的变化鱼缸中生活着的生物可构成一个微型的水生群落。在这个水生
104、群落中,可以观察到生物种类和数量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目的要求1.观察鱼缸中浮游生物种类随时间的变化。2.通过连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建立群落演替的模型。50第二章群落材料用具鱼缸,池塘水,煮过的白米饭,塘泥,滴管,药匙,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方法步骤1.在鱼缸中加入池塘水,约为其容积的 2/3,再加入数粒煮过的白米饭和少许塘泥。将鱼缸置于没有阳光直射的安全处。2.每天用滴管分别从鱼缸的上、中、下水层吸取水样,制成临时装片 A、B、C,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并记录装片中浮游生物的种类。3.连续观察2周以上。讨论1.分析你所统计的数据,观察一段时间后鱼缸中的生物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群落演替
105、吗?请说明理由。2.在本次活动中,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可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课外读群落演替是生物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植物繁殖体迁移和散布到一个新的环境,经发芽、生长和繁殖而定居。群落中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时,居住在其中的动物也通过迁入和迁出而做适当的调整,从而形成新的群落类型。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外界环境的改变常常可引起群落演替,而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将导致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有利条件。随着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竞争改变物种
106、的生态位,甚至有的物种会被排挤到群落之外。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人类既可以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也可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51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群落有序地进行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下列群落演替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从裸岩开始的演替B.从放牧地开始的演替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D.从一棵倒地的枯树开始的演替2.我国热带雨林群落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南部、云南
107、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目前均处于群落的顶极状态。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顶极群落的结构最复杂且最稳定B.顶极群落中的植物比演替早期生长得快C.若没有外力干扰,则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D.不同类型顶极群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3.据调查,在某个裸露的沙丘上,首先出现了喜沙植物,如冰草、沙柳等;随着时间的推进,优势植物依次为松、柏、黑栎和山核桃;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据估计,整个演替过程大约经历了 1000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黑栎和山核桃林为演替的顶极群落B.该沙丘到树林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植物与群落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D.从沙柳到松、柏再到槭树的
108、演替过程中物种不断进化二、简答题1.下图曲线甲与乙表示其森林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请分析回答:(1)图中哪条曲线表示初生演替,哪条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a、b和c点中,哪个表示顶极群落?为什么?(3)造成曲线 b点到c点的可能原因是什么?c点与d点之间的这个阶段发生了哪些52第二章群落变化?2.如果草原群落上的牧草不再被取食和割除,某同学应用群落演替的知识推测:1年后牧草长高了,杂草开始生长。5年后,灌木开始生长。灌木发展到一定阶段,树木出现了,不同的动物也进入这个区域。灌木和树木将改变这个环境,阳光极少到达地面,牧草慢慢地消失了。100年后,这个草原群落将演替成一个森林群
109、落。请评价该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53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群落。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往往有不同的生态位,其中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这渗透了进化与适应观。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在自然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的不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包括水域群落和陆地群落两大类,其中陆地群落主要有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等,
110、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群落往往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达到终点,称为顶极群落。群落的演替过程渗透了进化与适应观。尝试分析森林群落中几种鸟的生态位关系等,渗透了归纳与概括、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记录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活动,渗透了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活动,需要观察、提问、实验设计与实施等科学探究能力。研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可为景区规划、农业实践、生态保护等提供理论基础。本章知识结构
111、图本 章 小 结54第 三 章生态系统生机盎然的森林在森林中,泉水叮咚,气温舒适,阳光透过各种各样的植物形成色彩斑斓的迷人景色。在蝉声和鸟鸣声中,你会看到形态各异的蝴蝶翩翩飞舞,松鼠在树木之间不断跳跃,草丛中不时有蜥蜴或蛇爬过,一些鸟在捕食昆虫,偶尔也会碰到鹿等动物从林中穿过。当你来到林中的溪流边时,溪旁正在鸣叫的蛙迅速跳入水中,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弋,不知名的小虾在水草丛中觅食,蝾螈静静地躲藏在石块底下。当你翻开厚厚的林下落叶时,会发现许多小昆虫以及蚯蚓等小动物,它们辛勤劳作,将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的尸体进行分解,发挥着清道夫的作用。那么,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其营养结构和功能是什
112、么?该系统的稳态又是如何实现的?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由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地球上有许多生态系统,大至生物圈(biosphere),小至一个池塘。前页所描述的生机盎然的森林就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除了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有很多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和果园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维持其稳态。生学习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2.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3.建构能量流动模型,并讨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4.阐明生态系统维持
113、稳态的原理,形成稳态和平衡的生命观念。本章学习应聚焦的关键能力1.根据小组或本人设计的生态瓶,尝试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生态瓶,预期生态瓶可以正常运转的时间及可能的制约因素。3.从生态瓶的功能、观赏等角度考虑改进方案,从成本、材料等角度考虑制约因素。第三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所有的生物,非生物成分包括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因此生态系统也是由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pro
114、ducer)是指能利用太阳能等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指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藻类和自养细菌。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消费者(consumer)是指不能将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合成的有机物,借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或顶级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分解者(decomposer)也是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无机物,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
115、也包括腐食动物和某些原生动物。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 3-1所示。各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物成分,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就会缺少有机物供应而无法生存。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和粪便等快速堆积,影响物质的再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很快就会发生短缺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瓦解和崩溃。第一节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 节 要 点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生物圈57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深海辽阔海洋自
116、养生物异养生物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及真菌黄鼠狼山雀毛毛虫栎树自养细菌管蠕虫蟹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鲭鱼金枪鱼海王蠕虫图3-1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相互关系示意图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环境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到非生物成分的影响。所有生命都需要能量,而太阳能则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生产者将太阳能转化成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没有阳光,生产者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储存能量。阳光不仅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太阳的辐射也使地表受热,产生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生物
117、的生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氧气则是所有生物需氧呼吸的必需原料。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数量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非生物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生物的生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生物成分产生影响。例如,森林的茂盛程度影响了森林内部的光照、温度、水分等,分解者的生理活动使土壤肥力发生变化。因此,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是相互依存的(图3-2)。58第三章生态系统图3-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示意图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一个不连
118、续的薄层。生物圈的分布高度最高点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 km 处或更高,在陆地上最低点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在水域可达到海平面以下10 km处(图3-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也是消费者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圈。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图3-3生物圈的垂直剖面示意图59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小资料我国特色的森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
119、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三大类。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50个,其中国家级474个,总面积1470000 k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4.86%。森林保护区属于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特别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我国已建立了不少有特色的森林保护区,例如,属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不同地段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雨林生态系统的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与练习思考一、选择题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许多
120、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都有()A.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C.顶极群落和非生物环境D.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在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中作用最大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3.落叶阔叶林中生存着毛毛虫、山雀、黄鼠狼等多种消费者,这些消费者都属于()A.自养生物B.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C.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D.以动、植物的残体和粪便为食的腐食性动物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关系。2.若在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该生态系统能维持吗?请说明理由。60第三章生
121、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生态系统中有哪些主要的食物链?小资料险境中的美餐在一片草原上,牧草在合适的条件下生长,栖息在其中的众多昆虫、兔子和鼠类等动物尽情地享受着鲜嫩的牧草,同时也时刻防备着蛇类、鸟类和兽类等动物的捕食。蛙类在草丛中伺机捕捉昆虫,但也会被蛇所袭击。空中盘旋的猛禽搜寻着蛇类、鼠类等动物,一旦发现目标,就快速俯冲,从而获得一顿丰盛的美餐(图3-4)。图3-4草原上的动物示意图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本 节 要 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生态金字塔61生 物 学选择性必修
122、 2生物与环境上述小资料中所呈现的景象,说明了生物之间并不是和平共处的,一个物种既食其他物种,同时也被另一些物种所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单向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我们把这种单向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的类型较多,其中以生产者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捕食食物链,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腐食食物链。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大部分不是被捕食,而是生物死亡后被腐食动物和微
123、生物所利用,因此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则以捕食食物链为主。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动物既可能食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这种由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复杂的单向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food web)(图 3-5)。自然界的每种生物都处于食物链的某个环节,伴随不同的食物链而与其他生物发生联系。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则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其他生物来取代。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热带雨林具有最丰富的生物物图3-5一个陆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