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90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90练 WORD版含答案 2022 届高三 语文 课时 作业本 190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90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2、)。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C.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D.对于世界第一
3、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B.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C.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D.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4、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
4、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 ,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 ,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 。 5.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
5、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病起书怀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纱帽宽
6、”,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檐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C“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是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介意。D颈联宕开一笔,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7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和“_”,令人叹为观止。(3)孟
7、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的诗句是: ,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对怎样去解释、认识等问题。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这就像太极图一样
8、,图中有阴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用在修身上,也可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贺麟说:“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
9、和体。”不仅古代中国文化如此,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比如,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
10、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近一百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情况有逆转的倾向,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开展研究,也关心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并注重个体差异。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
11、,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其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把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水里,随着水波流动,它也会起伏。顺其自然的思想,适用于一切方面,既适用于个人、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不顺其自然,个人、社会、大自然都会得病。同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街。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孟
12、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万物,那当然就“不齐”了。“齐”与“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惟齐非齐”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自然合理就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尊重事物的个性。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于万物的标准化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一般性,而是主张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不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而是针对事物的特点灵活、多角度地处理问题。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