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汕头市 金山 中学 2023 届高三 语文 下学 期一模 试题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 届高三年级校模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开发者
2、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
3、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
4、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便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具备分析情绪或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
5、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材料二: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
6、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惑。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
7、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B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C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D网络“写手”会有可能被AI写作取代,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独特意识是
8、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AI无法拥有的。B人工智能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因而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C虽然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创作。D主持人侯贞以手工创作工匠来比喻AI写作,从而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3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微软机器人小冰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人挑选出其中139首诗汇编出版为诗集。BAI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文章续写,并提供多个版本,在不同风格之间任意切换。CAI在对网文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学习,完成文句的联想组合。D网络写手直接复制AI创作机器人
9、生成的作品,并发表在网络小说网站上售卖。4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5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蒲松龄的原作,分析AI续写的故事狼的局限性。(4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
10、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
11、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
12、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
13、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
14、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15、,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 灌洗:洗涤B. 用一个诗人的陨落 陨落:去世C. 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 浸染:沾染D. 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夙愿:平素的心愿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屈
16、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交代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照应了标题,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B.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C.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D.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8.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9.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
17、知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尝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已,又从李良钦学剑。家贫屡空,意尝豁如。父殁,弃诸生,嗣世职百户。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导以礼让,讼为衰止。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尚书毛伯温征安南,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二十一年,俺答大入
18、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新兴恩平峒贼谭元清等屡叛,总督欧阳必进以属大猷。乃令良民自为守,而亲率数人遍诣贼峒,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有苏青蛇者,力格猛虎,大猷绐斩之,贼益惊。乃诣何老猫峒,令归民侵田,而招降渠魁数辈。二邑以宁。二十八年,琼州五指山黎那燕构感恩、昌化诸黎共反,总督欧阳必进复檄大猷讨。而朝议设参将于崖州,即以大猷任之。乃会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擒斩贼五千三百有奇,招降者三千七百。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
19、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大猷乃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广东饶平贼张琏数攻陷城邑,积年不能平。四十年七月诏移大猷南赣,合闽、广兵讨之。时宗宪兼制江西,知琏远出,檄大猷急击。大猷谓:“宜以潜师捣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数万众从一夫浪走哉?”乃疾引万五千人登柏嵩岭,俯瞰贼巢。琏果还救,大猷连破之,斩首千二百余级。贼惧,不出。用间诱琏出战,从阵后执之,并执贼魁萧雪峰。广人攘其功,大猷不与较。散余党二万,不戮一人。擢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湖诸郡。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卒,赠左都督,谥武襄。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
20、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注释:峒,古代对广西、贵州、福建部分山区民族的泛称。黎,海南岛少数民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B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C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D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1
2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是指传授,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相同。B.举,是指举荐,与陈情表中的“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相同。C.属,是指托付,与赤壁赋中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的“属”不同。D.攘,是指侵夺,与离骚中“忍尤而攘诟”的“攘”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俞大猷喜好读书,文武双全。他对兵法有独到见解,认为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B俞大猷精通兵法,英勇善战,但亦曾多次未获重用。上书监司议论海寇之祸,却遭杖
22、责并夺职;向伯温陈述出征安南的作战方略,并请求从军出战,也没有受到赏识。C俞大猷功勋卓著,有儒将风范。面对琼州黎人之乱,他能带兵平乱,又能提出治理建议,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动乱;在广东镇压乱贼时,面对功劳被夺他也不多加计较。D俞大猷虽被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但兵部坚信他的清白;他一生忠诚报国,多地均为他立祠祭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2)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14.俞大猷如何使新兴、恩平二邑安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23、。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从叙别开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流露出与友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 颔联写诗人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面对眼前美好的春天景色昏昏昏沉沉以至独自睡着了。C. 颈联写出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不得志与多病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看到流亡的百姓又使他心怀惭愧。D. 尾联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道出寄诗的用意,作者望月相思,可以看出他极需友情的慰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