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
- 资源描述:
-
1、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
2、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
3、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
4、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C.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D.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
5、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 只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C.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D.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
6、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C.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错误。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故选C。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
7、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题详解】试题分析:B项,“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错误。原文“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选项无中生有; B项,“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故选D。二、古文阅读(共42分)(一)(13分)阅读下面的
8、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植其杖而芸B. 风吹草低见牛羊C. 使子路反见之D.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傲慢,后来又热情地接待子路,
9、这是因为他想展示宁静、团聚的田园生活给子路看,证明隐居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好。B. 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C. 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招待完子路后,接受了的孔子思想,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D. 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也不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6.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畜,或称“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B.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C. “儒学六经
10、”,即诗书礼易春秋论语。D. 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答案】4. D 5. C 6. C 7. 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可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植其杖而芸”是说“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去锄草”,“芸”通“耘”,除草;B项,“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说“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11、”,“见”通“现”,显现;C项,“使子路反见之”是说“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反”通“返”,返回。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说明荷蓧丈人招待完子路后,接受了的孔子思想,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错误,荷丈人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估计孔子会让子路回来劝说他不要隐居,而他又不愿出仕,所以先走了。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12、、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儒学六经”应为诗书礼易乐春秋。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仕”应理解为“出来做官”;“无义”应理解为“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之节”应理解为“长幼的礼节”;“废”应理解为“废弃”;“如之何”,应理解为“怎么能”。【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
13、,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去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
14、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则丢失君臣之义。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我早就知道了。”(二)(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15、之美,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8.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能田猎也B. 今王鼓乐于此C.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 故燕王欲结于君9. 下列句子中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妻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B. 吾长见笑于大
16、方之家C. 养生丧死无憾D.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0.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B. 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C. 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D. 孟子“与民同乐”是希望统治阶级关心人民疾苦,其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快乐的生活。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答案】8. A 9.
17、D 10. D 11. 我们大王喜好奏乐,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地步, 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东逃西散。【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能田猎也”。意思为:凭借什么能围猎呢?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今王于此鼓乐”。意思为:现在您在这里奏乐。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意思为: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D
18、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燕王欲于君结”。意思为:所以燕王想要与您结交。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A项,仰望:古义,依靠; 今义,抬着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B项,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C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D项,用心:古今都指用尽心思的意思。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
19、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其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快乐的生活”错。孟子的这种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其“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20、。本句翻译时要注意:好,喜好;鼓乐,奏乐;何,为什么;妻子,妻子儿女。【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参考翻译:“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
21、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
22、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三)(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
23、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24、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12.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B.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C.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D.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
25、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B. 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C.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D. 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答
26、案】12. D 13. A 14. (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2)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
27、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中,“道德”是道德学问的意思,“其学”是指老子的学说,所以“道德”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项;“自隐”和“无名”是老子学说的两个不同特点,“自隐”是隐匿声迹,“无名”是不求闻达,因此“自隐”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
28、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A项,“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老子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即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可见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这个说法和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相反的。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
29、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乘”:驾着;“上”:飞腾;“犹”:像;“其”:表推测语气;“绌”:贬斥;“道”:主张;“谋”:谈话;“岂
30、”:难道;“是”:这种。【点睛】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先通读所给文段或画线语句,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给定语句的内容划分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1)查名词、代词、动词,定主语、谓语、宾语。(2)找对话词语:“曰”“云”“言”,定说话区域。(3)找虚词:辨句首、句中、句尾虚词位置。(4)查句式:定语序,防误断。(5)看对称,定上下句。(6)析修辞,定语句断点。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语法规范。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
31、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
32、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
33、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风(其三十
34、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展现了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 七、八句借助
35、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 九、十句的意思是鹓鸾栖息于枳棘,燕雀却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诗人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反映现实。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试作简要概括。【答案】15. A 16. (1)“荣华东流水”是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2)“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是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3)“梧桐巢燕雀”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是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81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