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16课 16.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16课 16 2022 新教材 高中语文
- 资源描述:
-
1、第8单元 16【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通达B六国互丧 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D剽掠其人 剽:抢劫、掠夺【答案】B【解析】互:交互,相继。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解析】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动词,亲附,亲近/连词,和,同。D.均为介词,比。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2、事C而气候不齐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答案】D【解析】A.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古义:天气冷暖、雨雪阴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D.小草。4下列对阿房宫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3、答案】C【解析】“隔离天日”写楼阁之高。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B六国论是史论。史论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某一史料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D六国论语言颇具特色,句子长短相间,句式丰富多彩;论证语言有正面说,有反面说,有直接说,有隐含说,相映成趣。【答案】C【解析】
4、阿房宫赋是文赋。6下列有关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后指全国各地。B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D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答案】C【解析】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答案】秦始皇喜欢繁华
5、奢侈,六国的人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夺珠宝的时候连锱铢都不放过,使用时却当泥土沙石呢?(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答案】后人为他们哀痛却又不借鉴他们的教训,也就使更后的人又为这些哀痛者而哀痛了。(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答案】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和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是战争。(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答案】因此不需要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六国论宋苏辙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
6、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7、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蔽山东之诸侯蔽:遮掩,庇护B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重:看重C委区区之韩、魏 委:托付,交付D而韩、魏乘之于后 乘:古代四马一车【答案】D【解析】乘:追逐,追击。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8、B.C.D.【答案】D【解析】A.介词,替/动词,治理。B.介词,和/动词,亲附、亲近。C.连词,所以/形容词,旧的。D.均为动词,能够。10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的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叛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
9、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答案】D【解析】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用。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答案】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国、赵国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战略。(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答案】托付小小的韩国、魏国,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12与苏洵的六国论相比较,两篇六
10、国论哪一篇的见解更精到?【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的文章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大势”这一点,从战略出发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因此苏辙的六国论的见解更精到。【参考译文】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两国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两国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两国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
11、,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两国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险的事。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国、赵国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战略。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两国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国、魏国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托付小小的韩国、魏国,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