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洛阳市 2019 _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洛阳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瞋目(chn)目 租赁( ln)创(chung)伤 百舸( g) 豁(hu)然开朗B. 粗犷(gung) 攒(cun)射 遏( )止 倾轧(y)迥(jing)然不同C. 砥砺(d) 长篙(go) 忸怩(ni) 当哭( (dng) 挥斥方遒(qi)D. 气馁(ni ) 蹂躏(ru) 不惮(dn) 颓圮( p) 言简意赅(gi)【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
2、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A项,创(chung)伤错,应为:创chung伤;B项,粗犷(gung)错,粗犷(gung);D项,不惮(dn)错,应为不惮(dn);颓圮(p)错,应为颓圮(p)。故选C。【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2.下列各组词语
3、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弥满 殴打 恶耗 引坑高歌 陨身不恤B. 谗言 执拗 淬火 脍炙人口 计日程功C. 气慨 和霭 屠戮 绿草如茵 嘻笑怒骂D. 漫溯 云采 旗竿 偃旗息鼓 桀骜不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A项,“弥满”应为“弥漫”,“恶耗”应为“噩耗”,“引坑高歌”应为“引吭高歌”,“陨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C
4、项,“气慨”应为“气概”,“和霭”应为“和蔼”,“嘻笑怒骂”应为“嬉笑怒骂”;D项,“云采”应为“云彩”,“旗竿”应为“旗杆”,“桀骜不训”应为“桀骜不驯”。故选B。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 夫晋,何厌之有B. 若属皆且为所虏C. 大王来何操D. 沛公安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A项,宾语前置。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做了“厌”的宾语: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B项,表被动。“为所”表被动。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C项,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
5、何”做了“操”的宾语: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D项,宾语前置。应为“沛公在安”。疑问代词“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前面,“安”是“哪里”的意思,意思是“沛公在哪里”。故选B。【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4.下列句子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籍吏民、封府库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范增数目项王 令将军与臣有郤 秋毫不敢有所近拔剑切而啖之 张良出,要项伯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6、项王 置之坐上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指的是两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当实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但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需要注意平时积累。“振”通“震”,震慑;“倍”通“背”,违背;“卻”通“隙”,嫌隙、隔阂;“要”通“邀”,邀请;“蚤”通“早”;“坐”通“座”,座位。故选D。5.下列文化常识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名周树人,鲁迅为笔名。他创作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为呐喊朝花夕拾等。B. 狄更斯,英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大卫科
7、波菲尔是一部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的半自传体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主线。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书,因此称为春秋左氏传。D.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文 章共有本纪、世家、列传、表四种类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应该多积累,熟读背诵。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
8、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来确定答案。A项,“阿Q正传”错,应为“狂人日记”;C项,“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应为“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D项,“本纪、世家、列传、表四种类别”错,应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类别”。故选B。【点睛】1、十二本纪,记载从黄帝以至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本纪”,就是将事体的始末,用年月加以贯穿和记载的意思。这种体例并不是司马迁首创的,因为大宛列传的论赞曾经指出,先秦已有禹本纪一书,这表明“本纪”一体,远在古代就有了。2、十表,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
9、“表”的用意,就是按年月,提纲挈领地列举历史大事,使人一目了然。3、八书,史记的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里,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概况、文物制度、风俗习尚以及山川水利等等,都作了专门的载。“书”在古代,是“五经六籍”的总名,它反映了整个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4、三十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王的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因取“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意,所以称为“世家。这种体例,比之于“本纪”,除了记载的人物,其名分和地位有所不同之外,编次和用意大致相同。5、七十列传,史记的最后一部分,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广,记载的对象,有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它和以人为镜,以事为纬
10、,组成一个整体,即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大事,并表示作者自己的观点“列传”。且这种体例,是司马迁创立的。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 ,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有限的几个生命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
11、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和后面的“因为”衔接的应该是“意义寥寥”;前面的事件应该是“有限的生命”和“流言”“谈资”。照应前面的“依旧太平”。故选B。二、背诵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用“_,_ ”两句,以拟人手法写水草随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认为,“真的猛士”的两个标准是“_,_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君子不应为此生气。他在论语中说:“_,_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
12、“_,_ ”。【答案】 (1). 软泥上的青荇 (2).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 人不知而不愠 (6). 不亦君子乎 (7). 携来百侣曾游 (8).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容易出错的字有:“荇”、“招摇”、 “淋漓”、
13、“愠”、“携”、“峥嵘”、“稠”。【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三、诗歌阅读现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列小题。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8. 对错误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打江南走过”的“我”容颜
14、憔悴,诗中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我”漂泊异乡多年,感慨岁月无情。B. “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C. “不来”“不飞”“不响”“不揭”互相呼应,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D. 本诗中选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青石”等:在诗中营造了浓厚的江南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9. 如何理解诗中“美丽的错误”这种说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8. A 9. “美丽”指达达的马蹄声唤起了女子心中的期盼。“错误”指这马蹄声并不是她心上人归来的声音,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15、。“美丽”和“错误”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更显缠绵感伤,韵味悠长。【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想要作对,必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读懂诗歌,其次要了解作者如何写,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最后掌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A项,“诗中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我”漂泊异乡多年,感慨岁月无情”错。从“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达达的马蹄”可以看出,“我”骑马在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了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容颜”与“莲花”为映衬,是以具象写具象。人们常以花状写容颜之青春美丽,在本诗中容颜却显得特别,它如同深锁庭院的花儿无人呵护,
16、自由“开落”,发挥想象,仿佛见到一幅美人图,图卷的背景是烟雨江南,莲花开落,岁月如流水流逝。“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故A错。【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语中包含的情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达达的马蹄在还残照落日余晖的青色的石板路上响起,根据之前的诗句蓄势铺垫,我们完全可以
17、想象到,此刻,思妇的情感必定到了最高潮处,必定如东风中的柳絮纷纷飞扬,思妇必定揭开春帷,打开窗扉,向那马蹄声响处望去,从中可以看出这马蹄声唤起了女子心中的期盼。然而,巨大落差出现了,那马蹄声响处的人儿却并不是思妇心中的那位归人,可想而知,此时的思妇是何等失望。“美丽”与“错误”之交错,“期待”与“失望”之逆转,原来是“我达达的马蹄”的“错误”,诗名错误水到渠成,自然之极,极具缠绵,韵味悠长。【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
18、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楼上黄昏”,点明主人公在黄昏时分想登上高楼,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B. “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C. “月如钩”既烘托了环境的寂寞凄清,又以月缺而不圆,象征有情人的不得相会。D. “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尚未绽放,暗示女主人公正是豆蔻年华。1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
19、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10. D 1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托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写思念之愁,却不直接写,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在缺月、芭蕉、丁香等具有特定主观色彩的意象上。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鉴赏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想要作对,必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读懂诗歌,其次要了解作者如何写,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最后掌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D项,“暗示女主人公正是豆蔻年华”错。丁香花又名“百结”,呈十字结状。仿佛是一个结,系住主人的愁思而不得脱。这里是以其来喻
20、“心结”、“愁结”,将惆怅郁结于千钱情结之中。所以应该是暗示女主人公的愁思。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想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
21、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意同,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芭蕉不展丁香结”中,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写的就是这种景象;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之中,
22、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物之愁,亦即人之愁。月、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三四句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想见到心上人又见不到心上人,孤独失望的内心感情。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大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23、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髄,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 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柯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手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鬲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掛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大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
24、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曰往而 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提一匕首/人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B. 今提一匕首/人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
25、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C.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D.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为避免直呼“尔”“汝”。相同的例子还有 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本文中“卿”也是尊称。B. “臣”,古代除表示臣子外,还可用于表示谦虚的自称。本处表谦虚,译为“我”。鸿门宴中樊哙说“臣死且不避”的“臣”,本文中的“仆”都是谦称。C. “邑”,指封邑、食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
26、户侯”里的“万户”,就是指“食邑万户”。D. “金”,古代是金属的通称,如传统文化中“五行,分“金木水火土”。也可用于指流通的货币。本文中的金在当时实际指的是铜。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B. 荆轲私见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的仇意;然后晓之以理,明言自己有办法,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C. 太子丹在秦军压境之际,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
27、哉”一语,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直白地表明了对荆轲的不满。D. 文章运用对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特点,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持重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表现荆轲的足智多谋。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答案】12. D 13. A 14. C 15. (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了。你的父亲母亲和宗族,全都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2)如果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您是否愿意呢?【解
28、析】【1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要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认为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其中“不测之强秦”中,“不测”做“强秦”的定语,故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C。“请”一般放在句子开头,后面是说话的内容,故排除B。故选D。【13
29、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A项,“卿也是尊称”错。“卿”在古时可以假借指高级官员的名称,也可以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有的称“爱卿”,也可以“卿”也是表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D项原文“荆卿岂无意哉”中的“卿”应为太子丹对荆轲亲近的称呼。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
30、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直白地表明了对荆轲不满”错。本句话在文中第二段,当时燕国局势特别紧张,秦国已经打到了燕国边境,太子丹对荆轲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语气婉转,含蓄的向荆轲说明了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行动之意,但是没有对荆轲的不满,只是希望荆轲想办法就赵国。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
31、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戮”:杀戮。“没”:没收为官奴。(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见”:表被动。“陵”:通“凌”,凌辱、侵犯、欺辱。“岂有”:难道不。【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