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1 信息性文本阅读(一)艺术审美.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1 信息性文本阅读一艺术审美 2023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时 质量 评价 信息 文本 阅读 艺术 审美
- 资源描述:
-
1、课时质量评价(一)信息性文本阅读(一)艺术审美(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结合,形成了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显赫一时的皇帝会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
2、然也就是人的不朽,它又正是前述人的主题的具体体现。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比如,人们熟知的陆机在文赋中对创作心理进
3、行过专门的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锺嵘的诗品对诗人作了艺术品评,并提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再次把吟咏情性(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术儒学从创作特征上区别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不但分专题研究了像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而且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虽然当时声名显赫,但实际上并不成功。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
4、要求与“道”自然相统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所以,谢灵运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了、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另外,在具体创作上也是如此。曹植当时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锺嵘比之为
5、“人伦之有周孔”,重要原因之一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对句工整(如“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结语深远(如“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在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之间画了条界线。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主持人:鲁迅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主要依据是“他(曹丕)说诗赋
6、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这类似铃木虎雄的说法,他认为从孔子以来就是道德论、教化论,到了曹丕的时候才不再讲道德论。按照这种说法,是否离开教化的观点就是文学了?李炳海:如果“魏晋文学自觉”和教化脱离关系了,那后来韩愈就不会主张“文以载道”了,柳宗元也不会主张“文以明道”了。其实为教化服务未必不是文学,不为教化服务也未必是文学。主持人:罗根泽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认为曹丕时代“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才造成文学的自觉时代”,这种用情和文的关系说明文学的自觉时代可靠吗?李炳海:有一定道理。文学是诉诸感性观照的对象,好的作品都要有情感。战国时期的宋玉把文学当作一种娱乐手段,即怡情,后人
7、批评他“辞人之赋丽以淫”,那就是唯美主义,情感太过于外露,原来不敢写的他都写了,汉代人模仿他,魏晋模仿的人就更多了。所以在“文学自觉”的时代,模仿不自觉时代的东西,逻辑上似乎不好说。宋玉能成为一个典范,就说明“文学自觉”不是从魏晋才开始的,而是从宋玉就有的。(摘编自“文学的自觉”是不是伪命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泽厚认为,鲁迅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在内容上表现为人的主题,在形式上表现为文的自觉。B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从多个角度积极探讨文学,比如首次关注并专门研究创作心理。C在李泽厚看来,“文的自觉”也体现在其他艺术上,只是文学的自觉表现得更加突出。D因为魏晋
8、时期文人反对把诗赋当作道德教化的工具,所以鲁迅认为魏晋文学是自觉的。A解析:B项,“首次关注并专门研究创作心理”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人们熟知的陆机在文赋中对创作心理进行过专门的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C项,“文学的自觉表现得更加突出”错误,由材料一可知,李泽厚并未将其他艺术与文学进行对比。D项,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二中主持人的第一次问话可知,鲁迅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主要依据是“(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泽厚认为,虽然谢灵运的诗歌创作缺乏个性和情感,但其为之后的文学形式提供了借鉴。B不同于汉魏
9、古诗,曹植讲究诗歌的造词炼句,这是他在文坛有那么高地位的原因之一。C李炳海认为,根据文学与教化的关系来判断文学自觉与否的做法缺乏科学性。D李炳海认为,从情与文的关系来看,文学的自觉早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了。A解析:“谢灵运的诗歌创作缺乏个性和情感”错误,由材料一第五段中的“谢灵运的山水诗缺乏个性和情感”可知,只是谢灵运的山水诗缺乏个性和情感。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曹丕曾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B魏晋南北朝时小说分为记载神鬼怪异故事的志怪小说和记载人物琐闻逸事的志人小说。C南朝沈约的“四声八病”说把汉语字义、音韵等汉
10、字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D谢赫总结绘画“六法”,其中“骨法用笔”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传统。B解析:B项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小说的题材分类,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A项是对材料一第二段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强调了曹丕对文章不朽的追求。C项强调对字义、音韵等汉字审美特性的研究,对应“文辞的华美”。D项强调对绘画技法的钻研,可以用来证明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答案:先提出“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的结合构成魏晋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这一论点;接着阐述曹丕和两汉时期门阀大族对“人的主题”的追求,并指出这对“文的自觉”产生了促进作用;然后分别从文艺理论、题材拓展以及具体
11、创作等角度阐明了“文的自觉”的表现;最后再以“文的自觉”涉及其他艺术领域结束全篇。5请简要概括李泽厚与李炳海在文学自觉的认识上的异同。答案:相同点:都认为文学自觉注重人的情感。不同点:李泽厚认为文学的自觉和人伦、教化是相对的,而李炳海则认为文学自觉和教化没有脱离关系;李泽厚认同魏晋文学自觉说,而李炳海则认为文学自觉的时代应该是早于魏晋的战国时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是各种自然景观,画作蕴含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