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游褒禅山记》 学案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褒禅山记
- 资源描述:
-
1、年级高二学科语文总课时2课题游褒禅山记第_2_课时主备人张 露上课时间锁定目标 找准方向备 注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 理解从游山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处事态度。自我构建 快乐无限【知识梳理】3、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 )其求思( )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 )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
2、惑( )而无物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句式: )。 4、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 )能名( )者,何可胜( )道( )也哉!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句式: )。Z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6、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合作探究 携手共进 1、理解第三段之后思考(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用文中语句回答。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得出什么结论? 2、理解第四段之后思考:(1)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2)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得出怎样的结论? 3、理解第五段之后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堂小结】1、 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文章脉络。 填空:本文把_ _ _和_ 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 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_ _”和“_ _ _ ”的道理。我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328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