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江西省 九江市 文中 2015 2016 学年 一下 学期 第二阶段 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 九江市同文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段II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於伟杰 审题人:邹赣州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
2、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
3、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
4、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C.“调节功能”
5、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D.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C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明诗篇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
6、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后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璟,合肥人,本儒家子,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再从伐汉,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复以招讨功,迁行省平章政事。帅左丞周德兴
7、、参政张彬将武昌诸卫军,取广西。洪武元年春进攻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败敛兵固守璟进围之元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势甚盛。璟击败之,俘获千余人。全州守将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再以兵来援,辄遣德兴击败之。遣千户王廷取宝庆,德兴、彬取全州,略定道州、蓝山、桂阳、武冈诸州县。而永州久不下,令裨将分营诸门,筑垒困之,造浮桥西江上,急攻之。祖胜力尽,仰药死。百户夏升约降。璟兵逾城入,遂克永州。进攻靖江不下,璟谓诸将曰:“彼所恃西濠水耳。决其堤岸,破之必矣。”乃遣指挥丘广攻闸口关,杀守堤兵,尽决濠水,筑土堤五道,傅于城。城中犹固守。急攻二月,克之,执平章也儿吉尼。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
8、,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复移师徇郴州,降两江土官黄英岑、伯颜等。未几,诏璟往使于夏。是时夏主升幼,母彭及诸大臣用事。璟既至,数谕升以祸福,俾从入觐。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璟还,再以书谕升,终不听。逾二年而夏亡。璟迁湖广行省平章。三年大封功臣,封璟营阳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从汤和伐夏,战于瞿塘,不利。明年充副将军,从邓愈讨定辰、沅蛮寇。再从大将军徐达镇北平,练兵辽东。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明史杨璟传)【注释】元末陈友谅以南昌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 元末红巾军西征统帅明玉珍在蜀地建立的割据政权。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9、一项是( )A洪武元年春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 /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 /势甚盛。B洪武元年春 /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 /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援 /驻东乡 /倚湘水 /列七营 /军势甚盛。C洪武元年春进攻 /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 /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 /援驻东乡 /倚湘水列七营 /军势甚盛。D洪武元年春 /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援 /驻东乡 /倚湘水 /列七营军 /势甚盛。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针对官员而言,一般是升职,但加上“左”
10、或“谪”如“左迁”“迁谪”,就是贬官的意思。B行省,本为元朝总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各地的派驻机构,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C裨将,古代军队中副将的通俗称谓,凡军队正职手下的将领均可如此称呼,与牙将相类似。D谥,文中是给谥号的意思。谥号,就是古代贵族、大臣死后朝廷给予的含有褒贬意义的称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璟本为儒家子,因军功不断升迁。他以管军万户的身份跟从太祖攻下集庆,晋升为总管,从此因不断建立军功,做到了行省平章事,并率大军征讨广西。B杨璟征讨广西,异常艰难。杨璟击败了驰援永州的元军援兵,派周德兴击败了全州援军,又派部将分别攻克相关州县,最后击败邓祖
11、胜,攻克永州。C杨璟攻城有勇有谋,力保百姓。进攻靖江时,守敌负隅顽抗,杨璟指挥军队决濠水,筑土堤,两月克敌;还制止了张彬的屠城,使全城百姓安心。D杨璟深为朝廷倚重,但做事并非都能成功。他奉旨使夏,劝夏主升归附,没能成功;后来跟从汤和讨伐夏,在瞿塘作战,也以失利而告终。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再从伐汉,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5分)(2)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5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49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