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太原市 2021 2022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 资源描述:
-
1、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
2、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
3、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
4、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
5、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摘编自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朱子谈读书法既有现身说法,又有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总结,讲得亲切有味。B无论是专精还是博览都必须配合自己的专业,所读的作品都应该是经典作品。C读书要“虚心”,主要针对片面用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的现象。D要做到中西会通最好先从中国传统中求解,具备一定基础,再用西方观
6、念做新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清代戴震背诵工夫的例子,目的是说明古人的读书方法已不适宜今天,从反面论证专精对读书治学的重要性。B文章论证结构条理有序,在提出论题后,分别从专精和博览的读书途径与虚心的读书态度两方面论述了读古书的正确方法。C举鲁迅“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的言论,是以反语的手法批评对中国古籍狂妄自大、不够虚心的态度。D谈虚心时又说可以批判古人,批评用西方观念对中国书穿凿附会的现象时也承认今人读中国古书的困难,体现出文章的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诠释学”分析的层次在朱子相关作品中都有
7、依据,说明中西读书法是相通的。B知识爆炸的时代已很难做到“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博览在今天显然已不合时宜。C中西方的人文研究都要求能精熟若干经典,这是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的必经之途。D中西方的文化中都有一些特有的东西,这是不可能从对方的文化中找到新解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会议对“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工作做出重要阐述和部署,会议强调“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转型工作。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目标的必经之路,其转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8、和重要。在此形势下,多个机构已经给出了实现“双碳”目标期间的投资需求资金量估计(见表1)。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机构/个人名时间段资金需求量易纲2030年2.2万亿元/年2030年至2060年3.9万亿元/年中金公司总过程139万亿元2021年至2030年22万亿元马骏总过程100-500万亿元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国投资协会2020年至2050年7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2020年至2050年174.38万亿元表1 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资金需求梳理国家碳达峰时间碳排放峰值人均碳排放规划碳中和时间英国1991年8.07亿吨
9、14.05吨2050年欧盟2006年48.54亿吨10.28吨2050年(各国不同)美国2007年74.16亿吨24.46吨2050年加拿大2007年7.42亿吨22.56吨2050年巴西2012年10.28亿吨5.17吨2060年日本2013年14.08亿吨11.17吨2050年韩国2013年6.97亿吨13.82吨2050年中国2030年120亿吨(预计)8.5吨(预计)2060年表2 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及任务(摘编自施懿宸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发展)【注】“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
10、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材料二:根据目标,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专家看来,实现“碳中和”需要同时做好“加减法”“减法”就是要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法”就是要大力增加碳汇。今年开始,国家电网丽水公司通过“错峰发电”“虚拟电厂”等手段,积极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所谓“虚拟电厂”,顾名思义,这是座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聚合了丽水境内55万千瓦库容调节水电站和45万千瓦下游径流电站,形成了相当于一个百万千瓦级的“超大号电池”。当电力系统出现供需不平衡时,“虚拟电厂”可以借助调控平台,快速
11、分析计算各个水电站的运行情况,并发出“错峰发电”的指令。相较传统调峰方式,这种基于“虚拟电厂”的“错峰发电”技术手段,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能减少发电的煤损耗。在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重阳坞,有一片334亩的“碳中和林”。2017年3月,这片特别的树林种下了27722株红豆杉、银杏、浙江楠、栾树、无患子等珍贵树种,用于抵消G20杭州峰会排放的6674吨二氧化碳,以实现G20峰会零排放目标。“碳中和林”是一种生态补偿办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造林的方式中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据悉,G20杭州峰会碳中和林项目,抚育管护期20年。栽种的树种既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观赏性,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业内人士测算,这
12、片林子在20年里将累计增加碳汇6680吨。除了能完全吸收G20杭州峰会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帮助峰会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还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摘编自“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专家学者这样说)材料三:我国距离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时间,全面推动落实能源碳达峰任务,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加快煤炭减量步伐,严控煤电项目,积极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幅压减散煤。合理控制石油消费增速,科学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全面实施油气绿色生产行动,大力推进油气输送降碳提效,积极推动油气加工转型升级。坚
13、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迭代发展,稳步加快替代力度和节奏。加快发展风电光伏产业,优先推进东中南部地区风电光伏就近开发消纳,积极推动东南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和“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化开发,“十四五”时期风电光伏要成为清洁能源增长的主力。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和政策支撑保障,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强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等调峰电站建设。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全国电网格局,开展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
14、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完善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场模式。(选编自国家能源局局长: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重点抓这三条)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必经之路是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迫切需要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转型工作。B根据多个机构给出的实现“双碳”期间的资金需求量估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总需求普遍高于百万亿元,资金缺口主要靠市场来解决。C英国、加拿大韩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做得较好,碳排放峰值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比其他国家早。D若把欧盟作为整体考虑,欧美地区实
15、现碳达峰的时间较早,但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需要的时间要比我国多10年以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拟电厂”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煤耗,属于实现碳中和所要做的“加法”。B“碳中和林”是通过树种的固碳能力来实现碳中和的,所以必须选择珍贵树种。C“碳中和林”所产生的碳汇和经济效益是可以通过测算并做好周密计划来实现的。D虽然我国距离碳达峰不到10年,任务艰巨,但一些重要领域已取得历史性进展。6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能源的使用方面有哪些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请概括说明。(6分)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岔路口
16、陈毓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我看见他就坐在这样的一个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泛起涟漪需要等待。他转过脸,看清我这个问路人,却又回转脸,望向那条向上延展的石阶,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无路了。那是一个不紧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听懂的腔调。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适呢?就顺你脚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可我就是从这条路折返的
17、,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静僻的路上。他想了好一阵子说,那你就沿台阶走,到一个打算盖房子的屋场再回转来,小路只到那里。有没有狗?有狗,是人家养着看场子的。这让我犹豫,我不想因为本是要寻清静却惹得狗吠连天。索性站着不走了。我确信不必问“你是本地人吧”这样的话。我说,你坐在这里看书,家里不用你帮忙啊。我的语气甚至不是询问而是更接近感叹。我想到山门口那几家并没几个人吃饭的农家乐,替他找答案,是不是这段日子因为疫情的缘故,进山吃饭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帮忙?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说,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但我其实很想让他说话。我说,你是不是开年就没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这次回答得利索:我从没
18、离开过这里。这让我吃惊,我说你多少岁了你没离开过这里?他说快六十岁了。一点也不像,我由衷说,你看上去顶多五十岁。他说祖上就在这里,上小学也在这里,后来结了婚,就一直在这里了。我再看一眼他的书,他停下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读的一页书中,是预备随时再回到那页书里去,见我并没快速离开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页书折个角,合上,放在石阶上,把手解放出来。待要看清书名,显然书原先的封皮已经无存,又用了一张不相干的硬纸褙上了。你从没离开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尽量显得漫不经心,掩饰我对他的探究之意。他咧嘴笑,却没说话,像是思考一个快六十岁,从没离开一座山,一条沟的人到底都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来说。溪
19、流的声音很响地浮起来,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阶上的书一会儿哗啦啦向左翻页,一会儿又扑啦啦向右翻页。我说,你很爱看书啊。爱看老书。你的书看上去倒是很旧。他说有些书是他父亲以前留下来的,还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给他的。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说的,决心要和我这个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说一说。这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人。于是,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你手中拿的,是猕猴桃的花,你知道不?我努力避开“不知道”三个字,我说我真的是吃过猕猴桃没见过猕猴桃开花,为加强吃过,我说我吃过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和绿色果肉的猕猴桃。但他说,这座山里,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有
20、那么多?有的。他肯定。在山里遇见猕猴桃,见熟了的,尝一尝。总共有十三种味道,新的,再没遇见过。黑熊上树比人厉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人见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这话是我说的,他只是笑。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脸,眼睛珠子差点坏了。也有一个被豹子咬坏了胳膊。我父亲打过一只黑熊。铁珠子枪,枪里能装五颗铁珠子。熊肉好吃,野猪肉粗。熊是个宝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脚踏上个断树茬,树茬钉进脚心,自己弄出来一半,脚伤半年没好,后来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脚心里剩下的树茬子自己退出来了。黑熊、麝香、豹子多年没见,野猪多。以前村里都种玉米土豆,野猪爱下来吃。现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种地,野猪也
21、下来得少。动物更怕人,人还是厉害。大路上难见,就是见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你讲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话说出来,我立即就后悔了。他倒不以为意,反问我,书上的事情,都是写书人的经历不?尽管他回答我为啥爱读书的时候说,读书除了会叫日子好过点外,读书还可以和别人有话说。但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亲历亲闻而不是书上别人写的被他讲给了我。这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在山下饭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我看见他捡起地。上的书,站起来,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远了。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我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分辨出属于猕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气。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