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吉安 一中 2015 2016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段考 试题
- 资源描述:
-
1、江西省吉安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蒙学即发蒙开窍之教育教学,蒙学典籍是用于蒙学的经典教材。开办蒙学、编撰蒙学教材历史悠久。周谷城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汉书艺文志收有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和西汉史游的急就章都是为了初学启蒙之用的,可谓最早的蒙学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书不再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有了读书的需要与可能。当然,贵族或求仕途者与一般平民在读书的内容和目的上有区别,贵族和求仕途的人所读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是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辟
2、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的农工商小民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士大夫阶层诘诎聱牙的法定教科书并不适合他们诵读。为满足平民读书的需求,一些文人雅士为他们编写适合诵读需求的教材。于是,就出现了兔园册杂字百家姓之类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诵的村书。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虽然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并不流行,在日常生活领域,远不如传播形式灵活、能够入民化俗的佛学和道家的影响大。考虑到维护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至宋明理学阶段,儒学已不再拘泥于正义、义疏之繁琐章句,而注重于义理层面的普及兴办书院,举行讲会;编写温公家训家礼等家庭教育读本;编写三字经童蒙须知等童蒙读
3、物,向普通民众宣讲和灌输儒学的基本义理。这些为普通民众甚至少儿所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取韵文体,便于口诵记忆,很快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以儒学义理普及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流传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社会制度的支持,能够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得天独厚的传播渠道。社学要略记载:“掌印官晓喻百姓,今后子弟,可读书之年,即送社学读书,纵使农忙,也须十月以后在学三月以后回家。乡间社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清朝为了让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蒙学教育,甚至专门为民间孤寒子弟设立“义塾”。至于所学内容,大致是“初入社学,八岁以下先读三字经,以广见闻,百家姓
4、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此外还讲授“近世教民俗语,及切于纲常伦理、道义身心者”,诸如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由此可见,蒙学教育主要是对适龄儿童进行儒学思想的熏陶,让他们在粗通文字的同时,也接受“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选自王习胜蒙学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有改动)1. 下列对“蒙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蒙学历史悠久,按周谷城的说法,至少秦时就已出现B. 蒙学即发蒙开窍之学,负有“化民成俗”的道德使命C. 蒙学与社学关系密切,适龄儿童可在社学中接受蒙学D. 蒙学的对象是农工商小民,他们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2. 下列关于蒙学读物在历史上流传不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 )A. 为了维护儒学核心价值观,儒家借鉴佛、道做法,以童蒙读物的方式宣传儒学的基本义理。B. 以普及儒学义理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有着社会制度的支持,得以利用学校教育的传播渠道。 C. 宋明理学阶段,为普通民众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用韵文体,这加速了蒙学读物在民间的流行。D. 与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诘诎聱牙不同,文人雅士为满足平民读书要求编写的教材适合诵读。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增广贤文是历史上著名的蒙学教材。B. 清朝重视蒙学教育,适龄儿童通过社学、“义塾”广见闻、便日用、习伦理、懂道义。C. 汉代儒学尽管取得了社会核心价
6、值观的地位,但缺乏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D.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灌输儒家基本义理,始终是蒙学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
7、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改秋官员外郎,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已推,辄释之。武后怒其不待报,元方大惧,景俭独曰:“陛下明诏六品、七品官,文辨已定,待命于外,今虽欲罪臣,奈明诏何?”宰相曰:“诏为司刑设,何预秋官邪?”景俭曰:“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后以为守法,擢凤阁舍人。累迁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
8、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4. 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累除殿中侍御史 累除:多次升迁后被授予 B. 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 按:查办C. 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 徙:迁移 D. 由是稍知名 稍:逐渐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B.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C.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D.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6. 下列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杜景俭不惧隆州司马房嗣业的淫威,直面斥责他仗势凌人、横行不法的行为,受到官吏的称赞,杜景俭也由此显名。B. “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的称述,表明了徐有功、杜景俭执法的公正,也道出了百姓对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的不满。C. 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有亏礼典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D. 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相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11、)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5分)(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89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本词为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8. 联系全词,说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5分)9. 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
1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诗“_,_”,从植物的变化写出早春的景象。(3)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指出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的句子是“_,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历史绕不过的民国才女佟吉清王鹤所著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华美。站在西风东渐的潮头,民国才女们藐视旧习、锋芒尽显,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倡导性别平等,用生命展现不一
13、样的民国风度。就在几个月前,杨绛先生迎来了她的101岁生日。她是钱钟书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曾因为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声名鹊起。她翻译的文字行云流水,被朱光潜评价为“最好”。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后,讲述一家三口故事的我们仨,读来总有要流泪的感觉。看到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所附近照,那通透、温润的形象,王鹤说:“所谓优雅地老去,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吧。”初识杨荫榆,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而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的一面,本不该被尴尬离职埋没。同样地,大名鼎鼎的冯友兰,有个了不起的妹妹冯沅
14、君,她踩着一双小脚,穿市面销售的皮鞋,走上创作和学术道路,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说到翘楚云集的“太太客厅”,以及林徽因与冰心因我们太太的客厅荡漾的嫌隙,几乎无人不晓,王鹤以“她的抱负岂止于在客厅”的发问,为林徽因正名。除了惊人的美貌,绝顶的聪明,浪漫的爱情,林徽因更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诗文亦颇有灵性,这样的奇女子,怎能安于沙龙女主人的位置?“香闺奇才”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发表诗文,倡导启民智、兴女权、办女校,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15、年仅2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校长),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王鹤的评价非常精准:“她的高才绝韵、奇风异调,哪里是剩女二字,可以轻易概括?”这样的女子,普通男人确实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能够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石评梅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把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田汉赞她“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林海音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饱含对北京的深情;只有历尽沧桑而又明察秋毫的张爱玲,才会说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惊人之语这些不
16、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她的“美”有胡适“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为证,写满她和徐志摩“城里城外”的那一页,好像总也翻不过去。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指出,“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放弃阔太太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夫家,闯荡大上海,开餐馆办纱厂,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时光荏苒。如今,婚姻自主、接受教育、经济独立,
17、这些前辈们砥砺争取的权利,已经被视为当然,但我们切不可忘记,民国才女们披荆斩棘的苦乐悲喜。诚如伍江陵为本书所作序中所言: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所以,历史绕不过她们。(摘自中国妇女报2014年3月,略有删节)【相关链接】被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寡妇主义中点名批判的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寇之手。(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王鹤透过这些才女风华
18、锐利的生命表象,让读者触摸到五四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时代脉搏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体现出的民族气节。B. 杨荫榆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C. 文章善于以小见大,以别开生面的闲笔,现代的视角,解读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的卓越风采。D. 文中盛赞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在文坛上留下一段佳话。特别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读来感人肺腑。E.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而后世人们却偏好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的凄美故事。(2)为什么说“五四”以来出现的许多女作家,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