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4- 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2016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4- 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2015 2016 学年 高二粤教版 语文 选修 唐诗宋词 散曲 练习 即景 抒情诗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 即景抒情诗四首“尾大”就“去不掉”了吗2013年4月号特别文摘载有一篇题为诸葛亮昏招害关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在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故意让关羽死,害怕他不好驾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这里对“尾大不掉”的理解有误。“尾大不掉”比喻属下势力过大或机构组织庞大臃肿,以致指挥失灵,调度不动。典出左转昭公十一年。楚灵王想任命弃疾为蔡公去管辖蔡地,征询申无宇意见,申无宇对楚灵王论述了国内国外的情况之后,说了两句带有结论性的话:“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思是说:树梢粗大了,必定会被折断;尾巴太大,就会摆动不了。这里的“掉”应该理解为“摆动”;“不掉”,就是调转不灵、摆动不了。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
2、合订本,作者:董鸿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任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
3、,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作品陈子昂,有陈伯玉集。张若虚,其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张九龄,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贾岛,有题李凝幽居。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第三种情况,“
4、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汀(tn)扁舟(pin)捣衣砧(zhn)怆然(chun) 滟滟(yn) 霰(xin)“束”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外部有绳索之类的方圈,中间有三根木柴,合起来表示“用绳索捆束木柴”的意思。本义为捆束草木,泛指捆绑其他东西,又由捆绑引申为约束、束缚,装束。“束”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束”的字大都与带尖的东西有关,如“剌”“敕”“喇”等。 登幽州台
5、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面的问题。1【鉴赏诗歌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案:“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表达了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2【鉴赏诗歌的意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把个人置于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3【鉴赏诗歌的技巧】分析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答案: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
6、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单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4【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首诗歌的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答案: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此诗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
7、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诗句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有人认为,登幽州台歌表现了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有人认为它深含孤独感。请就此加以分析,并说说这首诗为什么特别感人。答案:所谓宇宙意识,指诗中那个“念”字句,想象宇宙时空的无限,一方面表现出诗人抱负之非凡,另一方面在这无限的时空背景下更显出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而所谓社会意识,当指诗中两个“见”字句,联想古代那个思贤若渴的燕昭王,自己便油然而起一种生不逢时的不遇之感,并由此推测未来,更显出对今人的不屑,那种渴望积极参与政事,意欲施展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就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
8、社会意识。因为“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诗作深含一种从未有人道及的孤独感,正因为这样也就特别感人。另外,诗作特别感人,还在于它的情真意切,发泄了士大夫们的一种典型情绪。征战途中遇古迹登台而怀古,古今对比,感慨万千,有感而发,虽然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但却因为发出了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的共同心声,所以读之能不“泫然流涕”?春江花月夜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面的问题。1【鉴赏诗歌的意境】(1)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这首诗前八句整合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诗的优美意境?(2)春江花月夜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1)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
9、“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2)核心意象: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2【鉴赏诗歌的技巧】(1)“月照花林皆似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白云”与“游子”有什么相同之处?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4)诗歌当中有哪些诗句运用了暗示的手法抒写相思之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0、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把月光比喻成霜的下一句,形成了有机的联系。(2)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感叹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3)白云与游子都漂泊不定。这便自然地由上面的写景过渡到游子,又由游子引出思妇。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的相思之情。(
11、4)“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等等。暗示手法的运用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3【鉴赏诗歌的语言】(1)你觉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生”字用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为什么?(3)请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中“徘徊”一词的妙处。答案:(1)好。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
12、一轮明月随潮涌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2)“待”字好。“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3)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4【鉴赏诗歌的情感】(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何理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3)最后八句,诗人用落
13、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豁达之气。(2)“谁家”“何处”是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的了。(3)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35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小猫咪穿鞋子_北师大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