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礼记》二则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礼记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礼记二则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 2023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22 作业 课件 新人
- 资源描述:
-
1、第22课 礼记二则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嘉肴(yo)不知其旨(zh)B.兑命(du)教学相长(zhng)C.学学半(xio)选贤与能(y)D.矜寡(jn)讲信修睦(m)答案1.AB项,兑命(yu)。C项,选贤与能(j)。D项,矜寡(gun)。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虽有至道(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选贤与能(4)讲信修睦(5)不独亲其亲(6)男有分(7)盗窃乱贼而不作答案2.(1)最好的道理(2)困惑(3)才干出众(4)培养(5)以为亲(6)职分,职守(7)作乱害人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2)教然后
2、知困古义:今义:(3)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答案3.(1)味美 意义;用意;目的(2)这样以后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3)教与学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4)女子出嫁 返回;归还(5)害人 偷东西的人(4)男有分,女有归古义:今义:(5)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今义: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兑命曰“学学半”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男有分,女有归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答案4.CA项,前一个“学”同“敩”,教导。B项,“与”同“举”,推举。D项,“矜”同“鳏”,老而无妻。文言知识之通假字 通假字,指在文言语句中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
3、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那么,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遇到通假字,读所通之字的音,释所通之字的义。5.默写。(1)2021北京中考是故,教然后知困。(2)选贤与能,。(3)2021昆明中考礼记中说:“虽有嘉肴,。”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大道之行也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答案5.(1)学然后知不足(2)讲信修睦(3)弗食不知其旨也(4)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答案6.(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关键词:至、弗、善)(2)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3)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关键词:恶、不必)(4)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于是(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关键词:兴、作、外户、闭)一、阅读课文虽有嘉肴,回答问题。(10分)1.根据课
5、文,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答案1.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 自反 知困(每空1分)2.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选自礼记,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B.文章开头从“嘉肴”写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由吃饭引申到学习,使论证浅显易懂。C.文章最后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阐述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D.本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宜舒缓。答案2.B 文章开头从“嘉肴”写起,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3.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4分)答案3.【答案示例】教学相长。(1分)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
6、肴”为例,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1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1分)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1分)【解题思路】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论证了“学”与“教”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二、阅读课文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7分)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答案4.DD项,所以,因此。A项,实施/行走。B项,是/雕刻。C项,作乱/使乱,扰乱。5.本文
7、描述的“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2分)人才选拔:福利保障:6.文章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怎样的特征?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答案5.(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分)(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分)6.【答案示例】推己及人,充满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每点1分)【解题思路】结合“故人不独亲其亲外户而不闭”等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即可。7.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6分)(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写出序号即可),按照示例
8、进行解读。(2分)竹篮打水一场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答案7.【答案示例】(1)解读:比喻白费力气,毫无成效。解读:比喻连自己都保不住,没办法再帮助别人。解读:比喻心中有苦却说不出来。(2分。任选其一进行解读即可)【解题思路】解读歇后语的比喻义,可重点关注破折号后的内容(多为词语或短语),然后联系破折号前的内容解释其意思即可。(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2分)()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了!”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C.
9、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答案(2)CA项,“福到了”是“福倒(贴)了”的谐音;B项,“年年有余”是“年年有鱼”的谐音;D项,“早生贵子”是“枣(子)、(花)生、桂(圆)、(瓜)子”的谐音。故答案选C。(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2分)答案(3)避讳现象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这一现象。如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届高三统考语文一轮备考参考课件:专题一 语病 第一节 辨析病句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