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诗歌基础篇第1讲“五角度”教你读懂诗歌课件.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古代 诗文 阅读 板块 诗歌 鉴赏 专题 基础 角度 读懂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诗歌基础篇第1讲“五角度”教你读懂诗歌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要想在诗歌鉴赏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一)古诗题材、体裁(二)古诗结构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
2、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起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做“集中”的总结,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仗正对是指上下两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相对立。如鲁迅旧体
3、诗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陆游游山西村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三)试题辅助高考古诗鉴赏第一题是选择题,它对读懂诗歌帮助极大,要把握好选项特点: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信息量大,包括了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总之,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阅读理
4、解,读懂诗歌便已成竹在胸。“五角度”教你读懂诗歌角度一 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提示:不要被标题引入歧途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鉴赏诗歌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被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
5、、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典例1(2020全国卷,有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读题目:交代了_(写作内容)。读正文:_答案:读史书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能
6、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众说纷纭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史书典籍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有限的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语言和表达
7、技巧的能力。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说法错误,此项对应的是诗的首联的内容,其中“行藏终欲付何人”一句说的是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并不是说他们身后湮没无闻。答案:B(3)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探究诗歌的人文价值的能力。第一问,要理解诗歌阐述的道理,首先应该读懂诗歌的内容。诗的首联说,自古以来高人贤士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颔联表述的是,历史人物和事件即便是在当时也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颈联是说,史书典籍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时画出人的
8、气质精神一样难;尾联抨击当时的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而史书并不能真正地表现出历代贤哲的品格。综合诗句内容可知,这首诗阐述的就是史书和历史有一定的差距,不能轻信史书。第二问,考生根据第一问得出的道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启示,比如作为学生,不能尽信书,死读书,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角度二 读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
9、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对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相关知识。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续上表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中情感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
10、,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 思陆 游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注列圣:历代帝王。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秋砧:秋日捣衣声。(1)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根据你了解的陆游的情况填空。陆游生活于_,始终主张_,虽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但他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_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_的愤懑。答案:南宋危亡之际 抗金 抗金杀敌 壮志难酬(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
11、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能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解析:D项,“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及现实情况来看,南宋朝廷已偏居江南,中原已被金国占领。“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所写的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答案:D(3)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
12、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翻译尾联诗句,把握表层含意,尾联是说想象中原遗民在被外敌侵占的地方悲苦哭泣,秋天故都大梁城里又响起捣洗衣服的声音。然后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通过理解主旨来分析深层含意。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的作品中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陆游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在诗中经常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从本诗的尾联来看,由“遗民垂泣”“
13、大梁秋砧”可知,诗中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够收复中原的愿望。答案:想象中原遗民遭外敌侵犯,处于悲苦流泣之中;秋日时节,故都大梁城里响起的捣衣声引发对流离失所的亲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收复中原的愿望。角度三 读注释诗歌的注释中往往包含着对理解诗歌、答题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常见的注释及其作用是: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暗示主旨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
14、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生:语气助词,无义。(1)读题目:_读注释:_答案:“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注释反映了词人正处于被诬陷罢官后闲居的状态,词作中又提到了离骚,说明词人有志难酬,怀才不遇,忧国忧民。(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15、不正确的一项是()A“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一笔两意,巧妙至极。B词人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有屈原一般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C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D“劝我溪边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使本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入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解析:C项,“词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错误,应该是“词人傲岸高洁的品质”。答案:C(3)有人评价这首词是物与我、景与情的“亲密融合”,请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答:_解析: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岁晚”两句写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
16、。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下片着重写山头明月,既承接上片青山“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现明月与词人的情谊。结尾两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诵读离骚。明月的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答案: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我,而“我”亦如傲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物我之间亲密融合。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静,与独游西岩的词人那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角度四 读正文(读懂“诗家
17、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是一种“变形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如下:类型释义示例倒装古诗特别是其中的近体诗,受格律的制约,诗句中的词语顺序往往需要打破某些语法规律而表现出一种只有在诗中才能见到的特殊形态“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杜牧村行)只有把它理解成牧牛儿披蓑高唱,蒨裙女隔篱窥客,才算读懂了这两句诗。诗句的语序往往具有某种独特的形态,解读古诗,必须注意到这些情况续上表浓缩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就要在语言的锤炼上下极大的功夫,这种锤炼语言的功夫表现之一就是对词语的浓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98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