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二轮(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部分 专题1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高考语文二轮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部分 专题1 2017 高考 语文 二轮 通用版 复习 课件 专题 一般 论述 文本 阅读 部分
- 资源描述:
-
1、核心专题突破第一部分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考纲精解高频考点 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态。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考生阅读理解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考查的是逻辑思辨、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其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命题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而创设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
2、在阅读时,不应受与之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而应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两种心态:一是专注,阅读时精神要高度专注集中,从文中甄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从而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命题涉及的信息均来自选文,它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项,作答时必须仔细比对文章内容和命题信息。备考策略栏目导航2年考情回顾真题解题示范考场答卷诊断对点规范演练满分技法点拨2年考情回顾考情总结高考全国卷近年所选论述类文本皆为社科类文本,3个选择题,9分。设问方式下列关于“(概念或句子)”的表述,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例(2016天津卷,6),(2015安徽卷,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3、的一项是。例(2016全国卷乙,2),(2015山东卷,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例(2016山东卷,8),(2015全国卷,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例(2016全国卷甲,1),(2016全国卷乙,1)。审题要点审题干:是“正选”(选择正确的)还是“错选”(选择不正确的)。审区间:如果是概念理解或句子含意理解,答题范围多在某一段中;如果是“下列理解和分析(推论)”,答题范围多在全文范围内。解题要素定位比对判断定位:在宏观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迅速找出文本中对应的语句。比对:比较选项和原文对应的语句,找出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进行对照,如
4、果选项本质意思不变就是正确项,反之就是错误项。判断: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握选项实质,准确判断选项正误。(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协作体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三种人生态度 梁漱溟“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真题解题示范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
5、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
6、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
7、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
8、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选自人生的艺术,有删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9、一项是()A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三分法与中国传统的“出世”“入世”二分法有着根本的区别。B“厌离”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分别在于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是否彻底、到家。C“郑重”一词用于儿童看似太严重,其实是为了强调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D作者自己的经历证明,只有经过厌离后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才能尽力生活。答案A(2016湖北黄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
10、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曹丕);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考场答卷诊断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
11、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16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