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陕西省 渭南市 富平县 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富平县2022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1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文化盛行于风土人情尚未受到外来干扰的“纯朴”年代,勾连着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也贯通着人们对“乡土”的审美认知。伴随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热潮,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后惊奇地发现,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因子,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在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蜕变的今天,如何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原生
2、形态?又如何不断从“人民的资料库”民间文化遗产中汲取资源,更好地传承、保护乡土文化,并在与时偕行的活态传播中使之“新生”?与主要以文献典籍的“言说”方式而传承的文人文化不同,乡土文化主要表现为“活态”生活方式的代代相传,因此在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中,“人”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基于此,保护原住民,也就是保护乡土民间文化。最直观的就是,传统村落不能“空心化”,一旦村民都迁出去了,长期存在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便可能很快消亡。乡土文化往往有其本土适应性,通常还有一整套礼俗规约机制(如乡规民约、伦理道德等)来维系其机能,所以今天保护乡土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固有的“乡风民俗”,而不能采用过多的“外力
3、”,来改变这种千百年来自发形成的“秩序”。就乡土文化而言,它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本土的就是适宜的,也就是最好的;它可以根据“民众自愿”“生活便利”“礼俗互动”原则来改良优化,但不可以推倒重来。所以对于乡土文化保护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原生态”而不是“进化论”的观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述的乡土民俗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乡土民俗文化,其根本价值在于它具有生活特征的“内价值”。例如,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梳理当地文脉,保护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农耕生活习俗、传统节庆和故事传说,展现原生态的百姓日常生活;而不能单纯看中它的“外价值”,仅仅保持外貌上的古风、古香、古色。保护
4、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当然也要兼顾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为原住民也希望过上现代的生活,所以要处理好保留民俗传统与居民生活方式更新的矛盾。民俗文化学者在参与“乡村改造”时,不能仅凭“拯救乡村”的热情,或借“文化精英”的权力去粗暴“重构”,而应在读懂“乡土美学”的基础上,真正把握住原生态文化的机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包括:依照历史的旧痕和人们的记忆,恢复村落的地脉、标识和故貌;为当地整理和挖掘佚失的历史知识、故事及历史口碑文化等。反之,过于大胆的现代化改造,可能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破坏。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纵向传播,即代际传承。因此,我们要重视借助传媒教育和现场体验等方式,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
5、植入乡土文化的“种子”。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须重视“人”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作用。年轻一代对于乡土文化既是隔膜的,也是可亲近的,关键是要找到返回历史现场、古今对话的代际传承通道。同时,对于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问题,还特别提醒人们要具备“沙里淘金,慧眼识宝”的鉴别力,把真正优秀的乡土民间文化发掘出来,传承下去。(摘编自徐国源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新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时发现乡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以催生出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B. 文人文化主要是以文献典籍的“言说”方式薪火相传,而乡
6、土文化则主要是以“活态”的生活方式去传承。C. 具有生活特征的“内价值”,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述的乡土民俗文化的根本价值。D. 大刀阔斧地对乡村进行现代化改造,很可能会对传统乡土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乡村改造”要思虑周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谈到了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与当代价值,为后文阐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新生张本。B. 文章论及乡土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时,以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为例强调了农耕生活习俗等“内价值”的重要性。C. 文章强调要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也要兼顾现代人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这体现了作者论述的严谨性。D. 文章使用引用论
7、证,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论证了对乡村进行改造的恰当方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是那些神话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特色餐饮等。B. 乡土文化因其常有乡规民约、伦理道德等礼俗规约机制来维系其机能,故其改变无法采用“外力”。C. 乡土文化保护者只要读懂了“乡土美学”,就会懂得要树立“原生态”而不是“进化论”的观念。D. 为了做好乡土文化的代际传承,我们需要找到返回历史现场、进行古今对话的代际传承通道。【答案】1. A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人们
8、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时发现乡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以催生出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错,原文说的是“伴随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热潮,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后惊奇地发现”,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引用论证”错,引用“润物细无声”意在进行比喻论证,而非使用引用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主体是那些神话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特色餐饮等”错,原文是“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文
9、化因子,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文中没有说“那些神话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特色餐饮等”是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选项无中生有。B“故其改变无法采用外力”错,原文是“所以今天保护乡土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固有的乡风民俗,而不能采用过多的外力,来改变这种千百年来自发形成的秩序”,原文说的是“不能采用过多的外力”,而非无法采用“外力”。C“只要读懂了乡土美学,就会懂得”错,原文“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当然也要兼顾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应在读懂乡土美学的基础上,真正把握住原生态文化的机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读懂了乡土美学”是必要条件,选项变成“只要就
10、”,过于绝对。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材料二:五年来,毕节市以路网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提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网络通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出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品位较高
11、的小城镇,有效增强了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毕节市抓住民生之本,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引进毕节、广州产业园等优强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截至11月底,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56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8万人。预计全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达到37016元,12249元。近年来,毕节注重以农村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园区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融合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摘编自王秀芳贵州毕节: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材料三:鹤壁市强化淇滨区、开
12、发区、示范区“三区”协同,深化宝山、山城、鹤山“三山统筹,注重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开放招商、基础设施等协同联动,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城市基础保障能力也持续提升。鹤壁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特种尼龙产业园、飞天生物科技产业园、理大真空玻璃、李子园乳饮品、贝迪8090净装产业园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鹤壁市深入推进鹤浚一体化发展。浚县重点做强绿色食品、现代家居两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占比达到78% ;淇县加快壮大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9.3%。浚县、淇县均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鹤壁市结合新型
13、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城乡融合。鹤壁市以农为本,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6.9%,高于全省20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种植种业,探索推进产加销一体和一、二、三产融合模式,形成了四大类1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418.7亿元,吸纳农民就业4.52万人,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截至2020年,由于多方用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98%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1% ,分别较2015年提升4.3个、3.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排名均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8:1,优于
14、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摘编自陶俐伶鹤壁市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纪实)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这既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B. 1978-2012年,城镇常住人口从不到2亿人增加到7亿人,城镇化率曾有短暂降低,到2012年大致和世界城镇化率持平。C. 在城镇化建设中,毕节市通过路网建设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医疗、通信等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水平。D. 鹤壁市注意区域协调发展,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出现的差距,表明受城镇承载能力限制,不少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B. 和鹤壁市不同,毕节市把产业园区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加快产业融合,在现代工业发展助力下,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C. 鹤壁市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明晰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出现特色产业异彩纷呈的局面。D. 鹤壁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牧业产值,缩小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6.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
16、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B 5. D 6. 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融合,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城镇化率曾有短暂降低”错误。从材料一中图1来看,城镇化率一直在提高,只是有快有慢罢了,在个别时候提高得慢一些。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表明受城镇承载能力限制”错误。根据文中“由于多方用力”等内容,“差距”的出现,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和鹤壁
17、市不同”错误。由原文“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鹤壁市深入推进鹤浚一体化发展”可知,鹤壁市也有“把产业园区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加快产业融合”的做法。C.“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错误。由原文“鹤壁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可知,只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但并未说“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近年来,毕节注重以农村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以农为本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园区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融合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型
18、城镇化道路”可知,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由原文“五年来,毕节市以路网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提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网络通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出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小城镇,有效增强了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可知,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由原文“毕节市抓住民生之本,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引进毕节广州产业园等优强企业吸纳农
19、村劳动力就业,截至11月底,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56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8万人”可知,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由原文“鹤壁市强化淇滨区、开发区、示范区“三区”协同,深化宝山、山城、鹤山三山统筹,注重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开放招商、基础设施等协同联动,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可知,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融合,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蓝靛花香喻莉娟我十一二岁的时
20、候,到安顺乡下姨妈家玩,和这蓝靛之花结缘。姨妈年轻守寡,一个人带着个二十多岁的傻子表哥,日子还过得去。这个傻子表哥,只是有些弱智,还是能够帮姨妈做些事情的。姨妈家一直做蜡染,他们织布、绘蜡、染、脱蜡、洗、蜡染的一套工序能很好完成。姨妈有表哥帮忙,做出的蜡染布料,卖一些成品、半成品,家里吃的用的都有了。在姨妈家最开心的是帮着他们做蜡染。表哥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就是喜欢恶作剧,常被姨妈骂。有次做蜡染,他偷偷走到我身后,伸出他一双做蓝靛的手,黑乎乎的,对我说:“鬼来了,要吃人啦!”我说:“根本就不吓人,蓝靛还香嘞!”其实他那双手,如果在晚上,突然看到,还是很吓人。我见姨妈绘制蜡片,也有兴趣,常在一边
21、看。一天,我趁她走开的时候,在她做的蜡片上画了两笔,姨妈回来看到,笑笑说:“你这是弄的哪样鬼,来,我教你。”说着给我准备好工具、布料,一块手帕一般大的白布,说:“你看着,我们的蜡染,是先用熔化的蜡,在布上画各种图案,有几何图,还有花鸟虫鱼。你看这个,近看是鱼,是蝶,远看是花,这是我们蜡染的精神。”姨妈是个读书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我兴奋地拿起蜡刀,学着姨妈的样子,先蘸点蜡,照着图案画了起来。我认真地画着,最后终于完成了一只鸟,一朵花,不过,我觉得那鸟更像鸡。姨妈说,已经不错了。说着拿过去,把绘好的蜡染品,一起放到蓝靛缸子里,再弄出来放到锅里煮,最后,让表哥把染好的挑到河边洗,我们三人在河边捶
22、洗着,看着在水里飘浮着的蜡染之花,煞是兴奋,真是一朵鲜花从河面上冒出来,蓝中透白,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花。这件事后,我对蜡染情有独钟。在后来的岁月里,只要看到有蜡染,就要多看几眼,若有参与做的机会,那是一定不放过。本世纪初,我们在贵州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性会议,会后,我一定要带朋友到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安顺黄果树瀑布去看看,这一去,必然要见到安顺蜡染。瀑布、蜡染是安顺的两张地域性名片。“一棵树,一朵花”,朋友赞叹不已。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传承了古老的工艺,图案因民族的喜好而不同。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取材广,造型不拘一格,极
23、富浪漫主义色彩。有绘蜡而生的蓝靛白花的单色蜡染,也有色彩红、黄、棕等多色套蜡染。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上记载:“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蜡染在贵州应该是保存得最好的。那是因为苗族的坎坷历史、贵州的偏僻地势,蜡染才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蜡染诞生于农耕时代,流淌着最原始的血液。卵生生命与几何图形的结合,揭示出了苗族先民对各种生命形式的尊重,体现出了他们积极的生命观,希望把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未来生活的信心。在那些设计精美、寓意深刻的蜡染图画符号中,融入了原始先民们无穷的智慧,传达了一
24、种万物有灵、万命同源,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朋友要回去了,得给他们带个随手礼,在安顺,那定是选蜡染。朋友很高兴,最后选了一幅绘制着黄果树瀑布的蜡染,上面有花、有鸟、有瀑布。朋友兴奋地说:“我可是把你们的两张名片都带走了。”前几天,又应邀去安顺。初春时节,天罩着雾雨,我走在安顺旧州儒林街上,走在这古老的石板街上。这是一条有温度、风情浓郁的街道,沿街人家保留着安顺古老的前店后居的习俗,一间间小小店面,有糖食果品,有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儿,有修锁、配钥匙、刻章各种修补手艺,还有粉面、甜品、小吃、卤味,好诱人。随着这蓝靛花香,我不经意走进一家蜡染工作室。这是安顺一大户人家的院落,两层四合院,前后两个
25、院子中间有一坝子,坝子一侧,有一圆形院门进入另一个院子。在这里挂着、摆着的都是蜡染品件,蜡染衣服。我细细看了这些衣服上面的标签,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各时期的蜡染服饰都有,我仿佛走进了蓝靛花香的海洋。有人在制作蜡染,我有心体验一下,时间不允许。知情人说,这里的作品都是全手工的,绝没有一个相同的,就是同一种图案,花纹也绝不重复。我欣赏着这里飘香的蓝靛之花,有一种久违故园的感觉。(选自散文选刊原创版2021年第11期)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叙写姨妈教“我”绘制蜡片这件事,是为了突出姨妈聪慧、和善的形象和姨妈对蜡
26、染的喜爱。B. 文章将安顺的瀑布、蜡染比喻成安顺的两张地域性名片后,又写了朋友的赞叹,凸显出蜡染在安顺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C. 文章写我走在旧州儒林街上的所见所感,将蜡染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生活中来描写,有助于表现蜡染经久不衰的生命力。D. 文章以“蓝靛花香”为线索,形散神聚,过渡自然,表达方式上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为一体,叙述节奏舒缓,感情真挚。8. 文中引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 文章以“蓝靛花香”为题,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 A 8. 承接上文对蜡染历史、传承、花色图案的介绍,引出下文对蜡染这一古老工艺人文内涵
27、的揭示。用南宋人的记载,介绍蜡染的制作过程,印证了蜡染的历史悠久,从而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语言文白交错,多了些古朴典雅的色彩。 9. 写在姨妈家的往事,凝聚着与蓝靛结缘的一段美好记忆,结尾又说“有一种久违故园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亲情、故园的怀念;钟情于蓝靛之花的美丽,表达对传统手工艺的喜爱与赞美;蜡染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启示人们应该传承文明,弘扬先民积极的生命观以及美好的生活理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是为了突出姨妈聪慧、和善的形象和姨妈对蜡染的喜爱”错,文章写这件事是为了引出下文“我”对蜡染情有独钟的内容。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
28、查学生鉴赏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承接上文对蜡染历史、传承、花色图案的介绍,“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传承了古老的工艺,图案因民族的喜好而不同。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取材广,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有绘蜡而生的蓝靛白花的单色蜡染,也有色彩红、黄、棕等多色套蜡染”;引出下文对蜡染这一古老工艺人文内涵的揭示,“蜡染在贵州应该是保存得最好的。那是因为苗族的坎坷历史、贵州的偏僻地势,蜡染才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蜡染诞生于农耕时代,流淌着最原始的血液。卵生生命与几何图形的结合,揭示出了苗族先民对各种生命形式的尊重,体现出了他们积极的生命
29、观,希望把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未来生活的信心。在那些设计精美、寓意深刻的蜡染图画符号中,融入了原始先民们无穷的智慧,传达了一种万物有灵、万命同源,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用南宋人的记载,“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介绍蜡染的制作过程,印证了蜡染的历史悠久,从而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语言文白交错,“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多了些古朴典雅的色彩,增强可读性,富有底蕴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开篇照应题目,“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到安顺乡下姨妈家玩,和这蓝靛之花结缘”“这件事后
30、,我对蜡染情有独钟。在后来的岁月里,只要看到有蜡染,就要多看几眼,若有参与做的机会,那是一定不放过”“在姨妈家最开心的是帮着他们做蜡染”“我见姨妈绘制蜡片,也有兴趣,常在一边看”。,写在姨妈家的往事,凝聚着与蓝靛结缘的一段美好记忆,结尾又说“有一种久违故园的感觉”,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亲情、故园的怀念。“我”对“蓝靛花香”情有独钟,“随着这蓝靛花香,我不经意走进一家蜡染工作室”“朋友要回去了,得给他们带个随手礼,在安顺,那定是选蜡染。朋友很高兴,最后选了一幅绘制着黄果树瀑布的蜡染,上面有花、有鸟、有瀑布”“我仿佛走进了蓝靛花香的海洋。有人在制作蜡染,我有心体验一下,时间不允许。知情人说,这里
31、的作品都是全手工的,绝没有一个相同的,就是同一种图案,花纹也绝不重复”,钟情于蓝靛之花的美丽,表达对传统手工艺的喜爱与赞美。希望能够世代传承,“蜡染在贵州应该是保存得最好的。那是因为苗族的坎坷历史、贵州的偏僻地势,蜡染才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蜡染诞生于农耕时代,流淌着最原始的血液”“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传承了古老的工艺,图案因民族的喜好而不同。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取材广,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有绘蜡而生的蓝靛白花的单色蜡染,也有色彩红、黄、棕等多色套蜡染”,蜡染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启示人们应该传承文明,弘扬先民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