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8枣核新学习单教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八 单元 28 枣核 学习 教案
- 资源描述:
-
1、28*枣 核1.认识“枣、核”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折、涨、嚷”。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理解感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1课时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板块一图片导入,质疑激趣师:(课件出示一枚枣核图)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这是我们吃枣子时剩下的枣核。(板书:枣核)师:注意观察老师写的“枣”字,它可以组什么词?生:蜜枣、枣树、冬枣。师: 再看“核”字,它可以组什么词?生:枣核、果核、核心、核电站、核武器。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
2、枣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课文题目里所说的枣核可不是你们刚刚看到的图片上的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般大小的人,他的名字叫枣核。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生: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本文讲述了枣核的什么事情?生:这个故事有趣吗?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在枣核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吧。板块二学习字词,感受故事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学生自读课文)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课前预学单第3题中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3.认读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夫妻枣核爹娘勤快扶犁聪明衙门衙役折
3、腾困难牲口官府钱褡惊堂木善罢甘休涨红了脸(指名读)师:很好。这些词语中,“枣核”的“枣”和“聪明”的“聪”都是平舌音,“牲口”的“牲”是后鼻音,“扶犁”的“犁”的声母是边音l,大家在朗读时注意不要读错。其中还有本课要学的两个多音字,谁能找出来?生:“折腾”的“折”和“涨红了脸”的“涨”都是多音字。师:没错。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前预学单第2题中这三个多音字的读音,谁来说说?(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生:“折扣”的“折”读zh,“折腾”的“折”读zh,“枝折花落”的“折”读sh;“涨红了脸”的“涨”读zhn,“涨价”的“涨”读zhn;“嚷叫”的“嚷”读rn,“嚷嚷”的第一个“嚷”读rn。师:你回答得很
4、好。其他同学请自行检查、订正。师:谁能借助下面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夫妻枣核勤快聪明生:从前,有一对夫妻没有孩子,后来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于是就给孩子取名叫“枣核”。枣核不光勤快,而且聪明。他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还惩治了恶官。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下一组词语。衙门衙役扶犁钱褡惊堂木善罢甘休师:大家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生:“钱褡”就是装钱物的口袋。师:很好。我们从“褡”的偏旁就可以猜出这个字跟衣物有关。我们一起来看图。(课件出示钱褡的图片)师:过去的人把钱物都放在钱褡里。谁来说说“衙门”和“衙役”的意思?生:“衙门”指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衙役”指衙
5、门里的差役。师:没错,这两个词语分别是古代对官府部门和人员的一种称谓,现在已经不用了。“惊堂木”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惊堂木”是旧时官吏庭审时用来拍打桌面以显示声威的长方形木块。我在一些演古代的电视剧里见到过。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惊堂木”。(课件出示惊堂木图片)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 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古时县官举起惊堂木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让堂下若干人等安静下来。谁来说说词语“善罢甘休”的意思?生:“善罢甘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式)。师:这个词语中,“善”指好好地;“甘”指情愿,乐意;“罢、休”
6、指停止,了结。所以,“善罢甘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闹下去。这个词常用于否定句中。谁能说说它出现在课文的哪一句话中?生:牲口没了,官府岂能善罢甘休。师:很好,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生:牲口没有了,官府是不会好好地了结纠纷的,一定会闹下去。师: 解释得非常棒!请大家根据我们之前的谈话,检查一下自己做的课前预学单第4题,看是否做对了。(学生自查,并订正。)师:对于老师之前出示的第二组词语,还剩一个词语没提到,它是?生:扶犁。师:没错。大家看一看“犁”的图片,(课件出示犁的图片)猜一猜“犁”是干什么用的。生:犁田,把土地翻开。师:说得对。“犁”是一种翻土的农具,农民耕地时用畜力或机器(如拖拉机)来牵引犁
7、。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后,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课前预学单第3题中的词语。(学生齐读)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题下的学习提示,看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学生自读,教师指名回答。)生:有三个任务,先是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最后有兴趣的话试着续编这个故事。师:很好。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再完成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活动一: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故事情节排序。( 3 )一年大旱,衙役没有收到官粮,便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了。( 1 )夫妻俩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6 )在大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巧妙地惩治了县
8、官。( 4 )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赶回了村子。( 7 )枣核大摇大摆地回家了。( 5 )县官和衙役们不肯善罢甘休,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 2 )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你排列的顺序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我排的顺序是3164752。这篇课文讲的是夫妻俩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给孩子起名叫“枣核”。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一年大旱,衙役没有收到官粮,便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了。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赶回了村子。县官和衙役们不肯善罢甘休,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在大
9、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了。师:很好。其他同学都排对了吗?做错的同学看看是哪里出了错,并找一下排错部分在课文中的位置,及时订正。(学生自查,并订正。)师: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浏览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讲夫妻俩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给孩子起名叫“枣核”;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413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枣核凭借自身的聪明和勇敢,不仅赶回了被官府牵走的顶替官粮的牛、驴,还巧妙地惩治了县官。师:很好。
10、那课文这三部分内容,你们觉得哪个部分最有趣呢?生:第三部分最有趣。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一部分最有趣?生:我觉得这部分中关于枣核戏弄衙役的描写非常有趣。枣核晚上去县衙门里赶驴,他利用自己身子小的特点,整个人躲进了驴耳朵里,从而不被衙役们发现。他真是太机智了!师:看来,枣核虽然身子小,但是小也有小的好处。(板书:小枣核)还有吗?生:枣核趁衙役们睡着了,解开驴的缰绳,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驴。这一部分让我想到了狼来了的故事,枣核这样反反复复折腾衙役,衙役们果然因为疲惫都放松了警惕,真是太聪明了!师:这是兵不厌诈呀。还有同学要分享吗?生:我觉得县官和衙役们不肯善罢甘休,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结果反
11、被枣核巧妙地惩治了这部分内容最有趣。那些衙役们想拿铁链绑枣核,结果枣核太小,直接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这让衙役们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县官让衙役们把枣核塞进钱褡,背到大堂去打,结果枣核灵活地蹦来蹦去,衙役们怎么也打不着,反把县官的鼻子都气歪了。最后,枣核蹦到县官的胡子上荡秋千。县官命令衙役们打枣核,结果衙役一棍子把县官的下巴骨打着了,把县官的牙齿都打了下来。师:枣核凭借智慧惩治了县官,真是太厉害了!说到这里,大家还认为枣核小吗?生:我觉得枣核虽然身子小,但是智慧大,能力也大。生:我觉得枣核只是身子小,他的胆子很大,勇气也很大。师:大家说得不错。文中的枣核只是身子小,他的能力非常大。(板书:大能力)从
12、大家刚刚分享的内容来看,课文的第三部分最有趣,也最能反映枣核的机智与勇敢。如果我们要复述这个部分,大家觉得复述时哪些内容是不能遗漏的?生:我觉得枣核用计将牲口赶回村子的内容不能遗漏。生:我觉得官府不愿善罢甘休,枣核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的内容不能遗漏。尤其是枣核说的话,充分表现了他的勇敢、有担当,复述时应该要说出来。生:我认为枣核被带回衙门,机智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的内容也不能少。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在复述课文第三部分时不仅不能遗漏重要内容,还要将文中能表现人物特点或品质的内容详细复述。板块四选用方法,交流复述师:这么有趣的故事当然要讲给别人听呀,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复述课文的第三部分吗?想一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