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窦娥冤 4-窦娥冤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4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4、通过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体味悲剧的含义。【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导学基础知识】一、识作者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戏曲作家。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
2、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代表作品可分为三类:悲剧窦娥冤等、喜剧救风尘等、历史剧单刀会等。二、探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进行残酷的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和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三、知常识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
3、一种戏曲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1)结构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2)曲调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
4、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3)角色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在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剧本构成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规定主要动作、表情、
5、舞台效果等。【导读理解】一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表面上,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但是,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咒骂、指
6、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2、窦娥请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窦娥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从窦娥赴法场时请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的细节中,可见其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却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窦城的善良,也就越能突出她所受的冤屈之深,她的遭遇也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这一细节刻画,使窦娥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动人。3、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
7、托窦娥冤案是实,暗示并证明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4、窦娥在发下三桩誓愿时分别说了“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这三句话,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窦娥情感上怎样的变化?明确:(1)第一桩誓愿里,“若是”表假设,是平静的“示冤”。(2)第二桩誓愿里,“若”还表假设,内容却变了,少了“是”“我”,这种个别字词的减少,正反映了窦娥情绪的变化。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语速加快、音量提高,多使用短句、祈使句,甚至只用关键词。窦娥此时内心充满愤怒,但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3)到第三桩誓愿时,没有了假设的字眼,转为
8、“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愤怒的情感再也无法遏制,一泻而出,由略带愤怒的示冤变成了血泪控诉,怒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体现了窦娥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5、三桩誓愿的应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作者让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你如何理解这一安排?明确: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窦娥蒙受奇冤,所以她在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桩桩都应验。可见,“冤”“怨”二字是贯串第三折始终的。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生活,所以能激起读者或观众强烈的爱与憎。读者或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这正是此剧所要
9、达到的戏剧效果。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不仅是本折戏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题也由此得到升华。一个善良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鲜明、真实、丰满地立在了读者面前。6、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请结合课文举例分析。明确:(1)窦娥在被绑赴法场时控诉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段
10、曲词通俗自然、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达了窦娥的满腔怨恨,表现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2)【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辛勤操持,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前的悲痛心情。(3)当婆媳见最后一面时,窦娥对婆婆说:“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这样朴素的说白是那样自然、贴切,表现了窦娥善良的性格,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女子的屈辱地位与悲惨命运。7、试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分析窦娥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明确: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96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 鲁京津专用)一轮复习《配套课件》散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一高频考点四.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