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原卷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原卷版 专题 12 文言文 阅读 朗读 翻译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复习 讲练测 部编版 原卷版
- 资源描述:
-
1、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 1.复习文言文的朗读与翻译,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和句子翻译的方法。2.正确的朗读文言文,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梳理一、文言文的朗读考试中,文言文的朗读往往是用朗读节奏,也就是文言文的断句来表现的。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点一:断句的原则文言文断句应遵循“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按结构和句意划分)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
2、的完整性。如:(1)今 / 天 下 / 三 分 。(出师表)“天下”是一个词,“今”“天”不能连读,“天下” 不能断开。(2)忠 之 属 也 ,可 / 以 一 战 。(曹刿论战) “可以”古今异义,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1) 刻 /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 于 其 上。(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2)但 少 /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记承天寺夜游)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
3、闲人罢了。“闲人如吾两人者”是定语后置,意思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能断开。知识点二:断句的方法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问 / 今是何世。(桃花源记)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如:(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特殊情况:(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
4、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 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如:(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山行/六七里。
5、(醉翁亭记)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如:(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咏雪)特殊情况: “曰”在文言文中还作“叫作”“称为”讲,切
6、莫把这种用法的“曰”当作言语开始的标志。如:(1)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如:(1)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2)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口技)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文言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10.借助修辞与骈句借助文言文的两大特点来断句:(1)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
7、);(2)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对偶)(岳阳楼记)11. 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如:(1)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文言文的翻译知识点三:翻译的原则1.信、达、雅(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努力做到文从句顺。(3)“雅”:生动、优美、有文采。
8、能译出原文的风格。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情形有:a.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
9、典等修辞手法时。b.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c.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总之,在文言文翻译中,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对译的就对号入座,直接翻译。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知识点四:翻译的方法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换、留、补、调、删。1.换:就是换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翻译时需要换成今义才准确。(1)单音节换成双音节;(2)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3)通假字换成本字;(4)古义
10、换成今义、引申义、比喻义。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2.留:就是保留。时间、地点、官职、人名等词语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主民)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3.补:就是补充。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一般省略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和量词等。如:(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2)一鼓
11、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4.调:就是调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1)前置谓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后置定语前移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3)前置宾语后移如:“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如:“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5.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
12、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需译出,可删去。包括:(1)句首发语词。(2)句末音节助词或语气词。 (3)句中作停顿的词。(4)偏义复词中的衬字。(5)作标志不译的词语,如取独宾前、定后中的“之”字等。(6)同义复词(两字同义,只译一次)如:(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备考方略】 一、文言文朗读(一)具体要求:1.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2.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
13、、避讳的行文习惯等。3.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4.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5.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二)答题步骤: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抓词语3、观句式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通读全文,进行检查。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24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