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9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29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 29 议论文 阅读 论证 思路 2023 年中 语文 知识 梳理 分类 训练 全国 通用 解析
- 资源描述:
-
1、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29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考点概述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讲究观点确切,讲究层次明晰,讲究论证方法运用,讲究论证材料的组合。中考说明要求考生能准确把握议论的基本结构,理清论证思路。论证思路考查综合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提出有较高的要求。考查方式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3、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4、文章的某部分能否调换,为什么?技巧点拨一、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从论证过程看,论证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纵贯式,大体按照“提出问题(
2、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逻辑顺字进行论证;二是并列式,由几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并列展开论证;三是递进式,各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论证;四是对比式,把正反两方面观点、事例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论点和主张;四是总分式,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二、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指: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12种:1.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
3、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2.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1)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2)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3)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4)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5)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6)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3.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
4、,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2)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3)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或警示?三、论证思路的把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3.明确论证中使用的论证方法。4.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证。四、分析全文论证思路1、答题思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归纳论述,运用表承接的词语(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述出来。2、 答题模板:(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论点(或首先引用的
5、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提出的论点);然后用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论证了开头观点。(论点在结尾)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引出的论题;然后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得出结论;或发出的号召,或提出的希 望)。 五、分析段落论证思路答题模板:(某段)首先提出 观点(或本段的论题),然后从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点名、深化)观点。(某几段)概述内容(按段落顺序,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连接该部分论证内容),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解题策
6、略1、 规范答题:从三个方面,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2、 方法指导:第一步,通读语段,勾画关键词,分层。第二步,按顺序分析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第三步,找论点。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方式,是直接提出论点(通过某一现象提出论点),还是通过道理引出论点。第四步,析结构。厘清论证层次间的关系,注意先后和主次,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总结全文。总结时注意答出三方面的内容:强调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充分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7、发出的号召(或劝诫人们)。第五步,找出主要的论证方法和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的,指出摆了什么事实(或论据),讲了什么道理,如何从正面或反面证明了什么观点。3、 答题模板开头提出了(引出了)的论点(或列出了事例),接着从正面(反面、正反两面)用事例证明了论点(从角度分析了道理),最后再次强调了观点(总结出了观点)。表述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时,注意需要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四个明确:明确看法表态或观点结论;明确段落或层次;明确选择了哪些材料;明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点概括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
8、个方面入手: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3、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4、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建议:连词+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论点解题步骤步骤一:将文段(文章)内容进行分层。步骤二: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步骤三:根据内容层次决定答题时使用连接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你的分析句子。小结规律A、将议论文的整体结构的三部分具体化陈述出来(1)提出问题(引论):用什么方式
9、(比喻、名言、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具体地写出)。(2)分析问题(本论):运用什么论据(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3)解决问题(结论):得出什么结论;强调什么中心论点;号召人们什么;补充论证了什么。 B、论点在开头:格式: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C:论点在结尾:格式:首先举了(引了)例子(名言)(从正反两方面),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了的观点)D:说出论证过程第一:通读语段,勾画能提示论证方法、能引出主旨或结论的关键词、分层。第二:按照顺序分析每个层次,对论据可从论证方法特点入手,或举、或引或与进行对比,并指出论
10、证了什么。第三:对于结论、观点、引子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也可概括。01-2022年广西河池市(4分)议论文阅读。日成一事,方可有为一位朋友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经常讲的“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自己的才智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
11、方可有为。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
12、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文/王开林,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
13、改)(1)下列对选文第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道理论证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对比论证C.道理论证举例论证D.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观点鲜明,标题即中心论点:日成一事,方可有为。B.第段通过列举“读一本书”“写一封信”“见一个人”及“植一棵树”等四件小事,论证了“日成一事要把细节顾全”这个论点。C.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思路是:引论()一本论()一结论()。D.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面不为。”这句话可以充当文章第段的道理论据,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答案】(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引用曾国藩的名言属于
14、道理论证,列举了曾国藩和民国元勋黄兴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故选:C。(2) 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章的分析与理解。ABC.正确。D.有误,第段论述的是论证了“日成一事要把细节顾全”这个论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面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与细节无关,不能证明此观点。故选:D。02-2022年贵州黔西南(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课堂,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
15、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知识愉悦感。很多人特别喜欢那种无须自己投入多少理解力的“精彩”,上来就是高潮,开口就是金句,那只是娱乐和商业对你的消耗,而不是可沉淀、可致知的思想。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肯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
16、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慢慢就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是在寻找优秀的读者,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听学生说,某某课是好课,老师善于讲段子;某某课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艰涩的推理。我说,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者自负去判断,那是对好课的侮辱。枯燥是一个门槛,有人越不过门槛
17、,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人才与人手的分别。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聪明人下笨功夫,越过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结果。(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2日,有删改)18. 阅读自然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主张写作不能“等灵感”而要“找灵感”?19. 阅读自然段,回答造成“人才与人手”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20. 作者在文章中从哪三个方面阐释“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答案】18. “等灵感”是消极(或被动)的;“找灵感”是积极(或主动)的。积极主动
18、才能学好写作。 19. 造成二者差别根本原因是能不能忍受枯燥。忍耐了枯燥,日积月累,就成了人才,反之,就成了平庸的人手。 20. 从写作、阅读、听课三个方面阐释“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或: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03-2022年铜仁市(12分)阅读择善而从最重要,完成下面小题。择善而从最重要利哈乔夫择善而从最重要。择善而从,所谓“善”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儿童时期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但是这种情感不能就此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31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1-1 扩展语句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