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秀教案(1课时4页).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教无类 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第一 单元 优秀 教案 课时
- 资源描述:
-
1、 有教无类三维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的虚、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2、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3、 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学习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虚实词,掌握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学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教学方法: 导学案帮助解决字词。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2、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准备1、 设计导学案2、 制作课件3、 布置预习,两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老师汗颜,做了这十几年的教师,但还在学做好的教师。所以每一节课都总是期待着能和同学们一同进步。而今天这节课我尤其期待,因为它让我下面让孔子老人家会让我更明白我如何教,你们如何学。让我们共同走进有教无类。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有意突现“教学生学”,自然引出孔子“教育思想”,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走进文本,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教师带领学生
3、看学习目标。 2、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合作探究。 以下是学生质疑合作的问题(111题都是课后收集。以下是学生问问题的顺序,上课时是绝不知道的。): 什么是“有教无类”,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老师板书:有教无类 此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难以回答到位,我课前也做了预设,利用课件补充了一些内容。 师总结补充,“有教无类”伟大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的提出。二是实践。是平等理念的传承。投影: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雍也可使南面。”(冉雍,字仲弓) 颜渊: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涂之人可以为禹. 三是理想的教育结果,希望教育能弥补
4、身份智力等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专业内成材。 投影:实行因材施教,使“愚者”(高柴)成为有德之士,“鲁者”(曾参)成为大儒,“野人”(子路)成为君子,“辟人”(子张)成为“显士”。能把这些“素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培养成才,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为什么孔子在面对子路与冉有相同的问题,“闻诸行诸”却有不同的回答?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老师板书: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在现在如何实施呢? 第1则中说:“有教无类”,但第二则中却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为什么要分“
5、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呢?这不是对学生的歧视吗? 师补充总结:让乔木长成更好的乔本木,让小草长成更好的小草。并列举哈佛大学350年校庆记者采访时哈佛校长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因材施教的意义。 孔子最欣赏颜回,多次赞美“贤哉,回也”,又为何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我言无所不说”? 生答。师板书:教学相长。 孔子说“有教无类”为什么后来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问的问题和班长有点相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不能触类旁通就不再教学生了吗?万一那位学生天生愚钝呢?岂不有对资质低下的人的歧视意味?而且有的老师反反复复地讲一个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017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