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类型人物传记类《清史》(新高考八省联考区适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11509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82.27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清史 人物传记 新高 考八省 联考 适用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 典籍 分类
    资源描述:

    1、清史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轼,字若瞻,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第一。三十三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俗敝赋繁,轼令免耗美,用法必持平。四十八年,出督陕西学政。五十二年,擢光禄寺少卿。上以山、陕旱灾,发帮五十万,命轼与光禄寺卿卢询分往动粜治赈。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宫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饥民群聚,易生疠疫。设厂医治。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上谓:“社仓始于朱子,仅可行于小县乡村。若奏为定例,官吏奉行,久之,与民无益。山、陕山多水少,间有

    2、泉源,亦不能畅引溉田。轼既以为请,即令久驻山西,鼓励试行。”轼自承冒昧,乞寝其议,上不许。未几,年爨尧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帑,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鞫,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六十一年,乞假葬父,归。世宗即位,召诣京师,充圣祖实录总裁,赐第。雍正元年,命直南书房。二年,兼吏部尚书。二月,轼遭母丧,赐内帮治丧,敕江西巡抚俟轼至家赐祭。轼奏谢,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十三年,议筑浙江海塘,轼请往董其役,上俞之,敕督抚及管理塘工诸大臣咸听节制。乾隆元年,克世宗实录总裁。九月,病笃,上条临视疾。轼力疾服朝服,令其子扶掖,迎拜户外。翌日,卒。遗疏略言:“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

    3、君于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几微,当审察其心迹而进退之。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上震悼辐朝,复亲临致莫,发帮治丧。赠太傅,赐祭葬,谥文端。(选自清史稿朱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B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C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D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2下列对文

    4、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掌管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次考试。按期巡视所属各府、厅、州,考查师儒优劣,生员勤惰。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长官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C敕,在古代多指皇帝发出的诏令,有命令、告诚之意。如提拔官员时,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本文即如此。D实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多是指对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按照时间顺序如实记录,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北潜江地区的风俗不好,赋税繁重,朱轼任知县时为

    5、民着想,免除了官员以损耗为借口而加征的钱税,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B朱轼上疏在山西建社仓,引泉水灌溉农田,但皇帝认为山、陕山多水少不宜推行,仅可试行。后有官员上疏请求搁置,但皇帝没有同意。C朱轼病重时,皇帝亲自上门来探视,朱轼扶病出迎。在听到其去世的消息后,皇帝十分伤心,并停止处理政务,又亲临祭奠。D朱轼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元老,曾经先后担任过编纂两朝皇帝实录的主管官员,由此可见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对他的器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鞠,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2)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5朱轼在山西救灾时提出了哪些方略?请简要概括

    6、。【答案】1B2C3B4(1)(年羹尧)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2)(朱轼)请求服满三年之丧(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掌管(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份回到京城。5让政府官员出钱帮助饥民;让有钱的富民和商人出钱购买粮食帮助百姓;鼓励地方官安置、供养流民;设立医疗机构,防止瘟疫发生;令各县建立社仓,引泉水灌溉田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

    7、百姓的福分啊。”“本自有馀”,“本自”,词组,本来就,一向是,之前断开,排除CD;“异日倘有言利之臣”,“臣”是“有”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A。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如提拔官员时,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本文即如此”错误,本文不是“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的意思,只是一般命令。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B.“后有官员上疏”错误,由“轼自承冒昧”可知应为“朱轼自己”。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得分点:(1)“简”,选拔;“鞫”,审问;“勘”,核查;“论”,判处。 (2)“终制”,守满丧期;“领”,掌管;

    8、“期”,约定。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即政府官员出钱帮助饥民;“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意思是“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即让有钱的富民和商人出钱购买粮食帮助百姓;“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宫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意思是“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即鼓励地方官安置、供养流民;“饥民群聚,易生疠疫。设厂医治”,意思是“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即设立医疗机构,防止瘟

    9、疫发生;“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意思是“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即令各县建立社仓,引泉水灌溉田地。【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朱轼,字若瞻,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参加乡试考取第一。三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任期结束后被授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风俗破陋。赋税繁重,朱轼命令免除官员以损耗为借口加征的钱税,使用法律一定秉持公平。四十八年,出京督查陕西学政。五十二年,被提拔

    10、为光禄寺少卿。皇帝因为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拨出钱物五十万,命令朱轼和光禄寺卿卢询分头前往鼓励卖粮,教治赈济。朱轼前往山西,上奏章请求命令被弹劾的司道以下的官员出资供养遭遇饥荒的百姓,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还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皇帝说:“社仓是从朱子开始建立的,只可以在小县的乡村推行。如果上奏作为固定的制度,官吏奉行,时间长了,对百姓没有益处。山西、陕西山多水少,偶尔有泉水

    11、,也不能顺利地接引过来灌溉衣田。朱轼既然拿这个作为请求,就命令他长期驻守山西,鼓励地方试行。”朱轼自己承认冒昧,请求搁置这个提议,皇帝没有答应。不久,年囊尧弹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欠朝廷钱物,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六十一年,朱轼向朝廷请求假期安葬父亲,回到了家乡。清世宗即位,把朱轼召到京城,担任圣祖实录总裁,赐给他宅第。雍正元年,命令他在南书房值守。二年,让他兼任吏部尚书。二月,朱轼遭遇母亲去世,皇帝赏赐内库的钱物给他处理丧事,命令江西巡抚等朱轼到家再赐以祭莫。朱轼上奏章谢恩,请求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

    12、份回到京城。十三年,朝廷商议修筑浙江海塘,朱轼请求前往监督这项工程,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总督、巡抚以及管理海塘工程的大臣们都听他的指挥管辖。乾隆元年,朱轼担任世宗实录总裁。九月,朱轼病情严重,皇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朱轼勉力带病穿上朝服,命今自己的儿子搀扶起身,到门外迎接跪拜。第二天,朱轼去世。他的遗疏大致说:“天下万事的根本在于君主的思想,任用官员,处理财务,特别应该慎重。君子和小人,前者公正正直,后者偏私邪恶,区别只在细小的地方,应当清楚地省察他们的思想行为来提拔或者贬斥他们。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

    13、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皇帝非常悲伤,停止了朝会,亲自登门进行祭奠。追赠朱轼太傅的官职,赏赐祭祀、安葬的礼仪,谥号文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十年,擢户部侍郎

    14、。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逾月,命出视事。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

    15、户部。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王弘祚)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

    16、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B郎中,隋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是尚书和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部内各司政务。C视事,“视,瞻也”,引申为处理,视事译为治事、任职,旧指官员刚到任,意同“下车”。D赐祭葬,明清时高级官

    17、员死后,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弘祚聪明博识,肩负重任。户部推荐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十多年后修成,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B王弘祚洞察事理,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他直言不讳;云南平定后,他从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言。C王弘祚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弘祚上疏请求奔丧,未准,在任守制;归葬之期未到,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D王弘祚履历丰富,深得荣宠。事两朝皇帝,历三部尚书;因他为官政绩卓著,退休时以驿马送归故里,并且享有原来的俸禄。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裁定赋役,

    18、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2)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10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答案】6C7C8A9(1)朝廷裁定赋税徭役,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2)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10储备粮食,准备军需;招抚天波,以为内应;安抚百姓,收复民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老百姓并不反对正当赋

    19、役,而苦于地方官吏加派的杂赋。法不确立则官吏无违法之惧,官吏无惧则百姓不得安宁。百姓缴纳的粮帛赋税数,朝廷都了解,就可以慎重形成节俭(之风)。编印记录赋税之书,让百姓都知晓赋役定数,就可以明察杜绝官吏侵夺牟利。“法”与“不立”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版籍”为动词,编印记录,“赋税”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视事”不是指新官员刚到任,就是任职、办公之意,不同于“下车”之意。从文中也可知,王弘祚是在任守制,父母丧期过后被要求继续在原职工作。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户部郎中”错,王弘祚在明朝作户

    20、部郎中,他开始主持编纂赋役全书时已在清朝任岢岚兵备道。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中的关键词:一,全,全部;芟除,删除,废除;程式,模式,规定。(2)中的关键词:帑,国库中的库银;坐,定罪,由此获罪;坐夺官,被动句。1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可知,储备粮食,准备军需;结合“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可知,招抚天波,以为内应;结合“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可知,安抚百姓,收复

    21、民心。参考译文: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成为举人。从蓟州知州任上升迁为户部郎中,奉令在山西大同督催军饷。(清军入关后降清。)顺治元年,授任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认为王弘祚善于筹调军饷,请旨让他仍留大同(为清军筹措军饷)。当时,清军初定中原,图书典籍等多有散失。王弘祚聪明好学,熟习掌故,户部向朝廷建议由王弘祚主持修纂赋役全书。他说:“老百姓并不反对正当赋役,而苦于地方官吏加派的杂赋。法不确立则官吏无违法之惧,官吏无惧则百姓不得安宁。百姓缴纳的粮帛赋税数,朝廷都了解,就可以慎重形成节俭(之风)。编印记录赋税之书,让百姓都知晓赋役定数,就可以明察杜绝官吏侵夺牟利。”朝廷裁定赋税徭役,

    22、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顺治十年,升为户部侍郎。当时云、贵一带还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势力范围,孙可望据守辰州。(清军欲派兵进攻,)他建议先在江南、江西、湖广等富饶地区收储粮谷,充裕军饷,为进攻作准备。他说:“明黔国公沐天波世代居守云南,很得民心,他的僚属有散居在江宁一带的,可派他们回云南劝说沐天波作朝廷内应。贵州近从都匀、黎平,远达庆远、靖州一带的百姓,受到孙可望的欺压(心存不满),朝廷应派人着意安抚,使百姓归顺。当地的民俗习惯及规制,不要急于更改。”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对于安民剿敌很有助益,批转给经略大学士洪承畴

    23、采纳执行。十二年,他上疏请朝廷下令禁止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赋役、禁止军队将领冒名多领粮饷,朝廷全都发给各部拟议施行。十五年,赋役全书修成,他被擢升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被平定后,王弘祚儿次上疏奏请处理后续的问题,提议开乡试,选官吏,设重镇,稽查户口田亩,安抚土司和地方士绅,实行较宽松的政策。王弘祚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上疏请求辞职奔丧,朝廷命他在职为父母守丧。过了一个月丧期,命他赴任。康熙即位,王弘祚上疏请求回乡安葬父母,康熙准许了。但不久就下令催促王弘祚还朝。康熙三年,调任刑部尚书,不久又任户部尚书。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

    24、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康熙八年,鳌拜获罪,王弘祚补为兵部尚书。九年,他以年老请求退休,康熙帝允准,赐驰驿(乘驿马)归乡,仍享有原职俸禄。他返乡途中患病,寄居于江宁。念及自己未能在父母去世之前尽奉养之责,辑成永思录一书以表追思,自号“思斋”。十一年,他上疏辞掉官俸,康熙帝下旨安慰说:“卿为官很有政绩,年老乞休,朝廷应该赐禄颐养天年,不要再推辞了。”康熙十三年去世,朝廷赐与祭葬,赠谥号“端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

    25、,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

    26、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

    27、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

    28、/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C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D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29、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归,稳定了东南局势。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多次进言,建议设立台湾官署。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趣督抚治

    30、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2)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15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答案】11C12B13D14(1)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15(1)战略位置重要;(2)防止外来侵略;(3)维护国家统一;(4)迁民不易。【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

    31、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趣,通“促”,催促;治,

    32、置办、筹备;但,只要。(2)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参考译文: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

    33、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

    34、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直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

    35、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说:“我特别对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负使命,作乱了六十年难以平定之贼寇,消灭殆尽。”又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只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

    36、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 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塽公的封号,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分安排垦荒

    37、。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下令允徐施行。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

    38、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

    39、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注:今安徽桐坡人。给旗人做奴仆。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B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使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C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

    40、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D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17下列关于选文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不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C都御史为御史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

    41、纪之司。D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是一种文体。一是赠序,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另一种是书字,即诗文序。后又有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人作的序。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名世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后来也因为替戴名世的书作序受到牵连。虽然免除死罪,但判给旗人做奴仆。B方苞直言善谏,认为皇帝应该分辨忠奸好坏,朝内外忠诚无私的大臣可以举荐他们了解的人,对那些有好名声政绩的官员应该子以封赏和加官晋爵。C方苞知识渊博,修身谨行,攻读古文。大臣李光地举荐方苞,圣祖康熙更是欣赏方苞的学识,方苞十分精通乐律、算法,并著书立

    42、说。D方苞屡次上书言事,意见或建议大多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就上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回复。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20方苞屡次上书,关注民生,文中哪些建言体现他这一主张?【答案】16A17B18C19(1)南方各省地势低,多潮湿,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一定拘泥定例。(2)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20官仓的米谷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拘泥定例;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

    43、烟草,禁止粮食出洋;让州县的官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救荒工作应该预先准备。【详解】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六部各有其职”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卿贰”意思是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是名词,作“慎简”的宾语,“慎简卿贰”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画线句的意思是尤其是因为六部各有职责,必须谨慎选用州县长官和副职,让他们能教导好下属,按时进退,那么普通官员都会努力勤奋的。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不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错误,应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故选B。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C.“

    44、方苞十分精通乐律、算法,并著书立说”错误,原文为编校御制乐律、算法等书,“著书立说”说法不当,“十分精通”于文无据。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卑湿,地势低,多潮湿;粜,卖;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囿,拘泥;成例,定例。(2)籴,买;别贮,另外存放;“应令详明别贮”,省略句,省略“之”,代指官员,应为“应令(之)详明别贮”;歉岁,荒年;发赈,开仓赈灾。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回答文中哪些建言体现了方苞关注民生这一主张。由文中“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可知,南方各省地势低,多潮湿,方苞认为官仓的米

    45、谷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拘泥定例,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主张;由文中“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可知,他上书说老百姓生活日益匮乏,因而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烟草,禁止粮食出洋,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主张;由文中“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可知,方苞建议让州县的官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主张;由文中“救荒宜豫”可知,方苞在乾隆初年上书说救荒工作应该预先准备,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主张。参考译文:方苞,字灵皋,是江南桐城人。知识渊博,修身谨行,攻读古文,从他还是诸生时,就已经闻名于时了。康熙三十八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时,会试考中,

    46、准备参加殿试,听说母亲病了,就回家侍奉。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康熙五十二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方孝标已经在此之前死了,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等人远戍边疆。方苞以及那些和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籍。康熙向来就知道方苞的文采学识,大学士李光地也举荐方苞,康熙就把方苞调到南书房。不久,改任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等书。康熙六十一年,命令他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 方苞常常上书言事,曾说:“平常官仓的米谷按定例储存七成,卖

    47、出三成。南方各省地势低,多潮湿,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一定拘泥定例。年成不好,米价昂贵,有关部门请示上级,按既定价格卖米,没有上级命令,不敢擅自行动。从此之后,各州各县遇到粮价贵时,应当立即下令按既定价格卖米,然后再详细地汇报上级。粮食存在仓库里会因老鼠偷吃而消耗,数量会有减少,运送粮食要花运费,卖米买米看守粮仓要支付人工伙食费用。春天粮价高时卖粮,(多出来的钱)就留下来充当以上各种费用。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皇上把方苞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商议实行。方苞又曾说老百姓生活日益匮乏,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烟草,禁

    48、止粮食出洋,并且让州县的副职官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又请求改变积久的陋习,举荐人才,(上书)说:“皇上应当按时接见大臣,分辨忠奸好坏。那些忠诚无私的朝内九卿大臣,朝外封疆大吏,让他们各自举荐了解的人。先让那些人做事,破除照顾(亲近之人)和徇情 之事,制裁贪赃枉法,对那些任职很久有好名声政绩的,赐给他黄金布帛,加官晋爵。尤其是因为六部各有职责,必须谨慎选用州县长官和副职,让他们能教导好下属,按时进退,那么普通官员都会努力勤奋的。”乾隆初年,上书说:“救荒工作应该预先准备。夏末秋初之时,是发大水还是干旱,已经能 看到十分之八九了。按照旧有惯例,上报灾情必须等到八九月之后,受灾百姓从早晨已经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员上奏再得到救灾命令,动不动就要经历十天一个月。请求今后遇到水灾旱灾,五六月份就按实情上报。”皇上发到有关部门商议,因为五六月份报灾考虑到虚浮不真实,不能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物传记类《清史》(新高考八省联考区适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509.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