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清史》(新高考八省联考区适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史 人物传记 新高 考八省 联考 适用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 典籍 分类
- 资源描述:
-
1、清史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轼,字若瞻,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第一。三十三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俗敝赋繁,轼令免耗美,用法必持平。四十八年,出督陕西学政。五十二年,擢光禄寺少卿。上以山、陕旱灾,发帮五十万,命轼与光禄寺卿卢询分往动粜治赈。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宫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饥民群聚,易生疠疫。设厂医治。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上谓:“社仓始于朱子,仅可行于小县乡村。若奏为定例,官吏奉行,久之,与民无益。山、陕山多水少,间有
2、泉源,亦不能畅引溉田。轼既以为请,即令久驻山西,鼓励试行。”轼自承冒昧,乞寝其议,上不许。未几,年爨尧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帑,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鞫,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六十一年,乞假葬父,归。世宗即位,召诣京师,充圣祖实录总裁,赐第。雍正元年,命直南书房。二年,兼吏部尚书。二月,轼遭母丧,赐内帮治丧,敕江西巡抚俟轼至家赐祭。轼奏谢,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十三年,议筑浙江海塘,轼请往董其役,上俞之,敕督抚及管理塘工诸大臣咸听节制。乾隆元年,克世宗实录总裁。九月,病笃,上条临视疾。轼力疾服朝服,令其子扶掖,迎拜户外。翌日,卒。遗疏略言:“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
3、君于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几微,当审察其心迹而进退之。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上震悼辐朝,复亲临致莫,发帮治丧。赠太傅,赐祭葬,谥文端。(选自清史稿朱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B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C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D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析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2下列对文
4、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掌管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次考试。按期巡视所属各府、厅、州,考查师儒优劣,生员勤惰。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长官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C敕,在古代多指皇帝发出的诏令,有命令、告诚之意。如提拔官员时,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本文即如此。D实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多是指对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按照时间顺序如实记录,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北潜江地区的风俗不好,赋税繁重,朱轼任知县时为
5、民着想,免除了官员以损耗为借口而加征的钱税,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B朱轼上疏在山西建社仓,引泉水灌溉农田,但皇帝认为山、陕山多水少不宜推行,仅可试行。后有官员上疏请求搁置,但皇帝没有同意。C朱轼病重时,皇帝亲自上门来探视,朱轼扶病出迎。在听到其去世的消息后,皇帝十分伤心,并停止处理政务,又亲临祭奠。D朱轼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元老,曾经先后担任过编纂两朝皇帝实录的主管官员,由此可见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对他的器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鞠,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2)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5朱轼在山西救灾时提出了哪些方略?请简要概括
6、。【答案】1B2C3B4(1)(年羹尧)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2)(朱轼)请求服满三年之丧(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掌管(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份回到京城。5让政府官员出钱帮助饥民;让有钱的富民和商人出钱购买粮食帮助百姓;鼓励地方官安置、供养流民;设立医疗机构,防止瘟疫发生;令各县建立社仓,引泉水灌溉田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
7、百姓的福分啊。”“本自有馀”,“本自”,词组,本来就,一向是,之前断开,排除CD;“异日倘有言利之臣”,“臣”是“有”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A。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如提拔官员时,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本文即如此”错误,本文不是“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的意思,只是一般命令。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B.“后有官员上疏”错误,由“轼自承冒昧”可知应为“朱轼自己”。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得分点:(1)“简”,选拔;“鞫”,审问;“勘”,核查;“论”,判处。 (2)“终制”,守满丧期;“领”,掌管;
8、“期”,约定。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即政府官员出钱帮助饥民;“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意思是“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即让有钱的富民和商人出钱购买粮食帮助百姓;“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宫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意思是“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即鼓励地方官安置、供养流民;“饥民群聚,易生疠疫。设厂医治”,意思是“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即设立医疗机构,防止瘟
9、疫发生;“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意思是“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即令各县建立社仓,引泉水灌溉田地。【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朱轼,字若瞻,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参加乡试考取第一。三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任期结束后被授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风俗破陋。赋税繁重,朱轼命令免除官员以损耗为借口加征的钱税,使用法律一定秉持公平。四十八年,出京督查陕西学政。五十二年,被提拔
10、为光禄寺少卿。皇帝因为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拨出钱物五十万,命令朱轼和光禄寺卿卢询分头前往鼓励卖粮,教治赈济。朱轼前往山西,上奏章请求命令被弹劾的司道以下的官员出资供养遭遇饥荒的百姓,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还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皇帝说:“社仓是从朱子开始建立的,只可以在小县的乡村推行。如果上奏作为固定的制度,官吏奉行,时间长了,对百姓没有益处。山西、陕西山多水少,偶尔有泉水
11、,也不能顺利地接引过来灌溉衣田。朱轼既然拿这个作为请求,就命令他长期驻守山西,鼓励地方试行。”朱轼自己承认冒昧,请求搁置这个提议,皇帝没有答应。不久,年囊尧弹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欠朝廷钱物,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六十一年,朱轼向朝廷请求假期安葬父亲,回到了家乡。清世宗即位,把朱轼召到京城,担任圣祖实录总裁,赐给他宅第。雍正元年,命令他在南书房值守。二年,让他兼任吏部尚书。二月,朱轼遭遇母亲去世,皇帝赏赐内库的钱物给他处理丧事,命令江西巡抚等朱轼到家再赐以祭莫。朱轼上奏章谢恩,请求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
12、份回到京城。十三年,朝廷商议修筑浙江海塘,朱轼请求前往监督这项工程,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总督、巡抚以及管理海塘工程的大臣们都听他的指挥管辖。乾隆元年,朱轼担任世宗实录总裁。九月,朱轼病情严重,皇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朱轼勉力带病穿上朝服,命今自己的儿子搀扶起身,到门外迎接跪拜。第二天,朱轼去世。他的遗疏大致说:“天下万事的根本在于君主的思想,任用官员,处理财务,特别应该慎重。君子和小人,前者公正正直,后者偏私邪恶,区别只在细小的地方,应当清楚地省察他们的思想行为来提拔或者贬斥他们。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
13、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皇帝非常悲伤,停止了朝会,亲自登门进行祭奠。追赠朱轼太傅的官职,赏赐祭祀、安葬的礼仪,谥号文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十年,擢户部侍郎
14、。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逾月,命出视事。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
15、户部。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王弘祚)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
16、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B郎中,隋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是尚书和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部内各司政务。C视事,“视,瞻也”,引申为处理,视事译为治事、任职,旧指官员刚到任,意同“下车”。D赐祭葬,明清时高级官
17、员死后,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弘祚聪明博识,肩负重任。户部推荐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十多年后修成,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B王弘祚洞察事理,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他直言不讳;云南平定后,他从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言。C王弘祚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弘祚上疏请求奔丧,未准,在任守制;归葬之期未到,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D王弘祚履历丰富,深得荣宠。事两朝皇帝,历三部尚书;因他为官政绩卓著,退休时以驿马送归故里,并且享有原来的俸禄。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裁定赋役,
18、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2)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10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答案】6C7C8A9(1)朝廷裁定赋税徭役,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2)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10储备粮食,准备军需;招抚天波,以为内应;安抚百姓,收复民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老百姓并不反对正当赋
19、役,而苦于地方官吏加派的杂赋。法不确立则官吏无违法之惧,官吏无惧则百姓不得安宁。百姓缴纳的粮帛赋税数,朝廷都了解,就可以慎重形成节俭(之风)。编印记录赋税之书,让百姓都知晓赋役定数,就可以明察杜绝官吏侵夺牟利。“法”与“不立”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版籍”为动词,编印记录,“赋税”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视事”不是指新官员刚到任,就是任职、办公之意,不同于“下车”之意。从文中也可知,王弘祚是在任守制,父母丧期过后被要求继续在原职工作。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户部郎中”错,王弘祚在明朝作户
20、部郎中,他开始主持编纂赋役全书时已在清朝任岢岚兵备道。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中的关键词:一,全,全部;芟除,删除,废除;程式,模式,规定。(2)中的关键词:帑,国库中的库银;坐,定罪,由此获罪;坐夺官,被动句。1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可知,储备粮食,准备军需;结合“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可知,招抚天波,以为内应;结合“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可知,安抚百姓,收复
21、民心。参考译文: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成为举人。从蓟州知州任上升迁为户部郎中,奉令在山西大同督催军饷。(清军入关后降清。)顺治元年,授任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认为王弘祚善于筹调军饷,请旨让他仍留大同(为清军筹措军饷)。当时,清军初定中原,图书典籍等多有散失。王弘祚聪明好学,熟习掌故,户部向朝廷建议由王弘祚主持修纂赋役全书。他说:“老百姓并不反对正当赋役,而苦于地方官吏加派的杂赋。法不确立则官吏无违法之惧,官吏无惧则百姓不得安宁。百姓缴纳的粮帛赋税数,朝廷都了解,就可以慎重形成节俭(之风)。编印记录赋税之书,让百姓都知晓赋役定数,就可以明察杜绝官吏侵夺牟利。”朝廷裁定赋税徭役,
22、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全部加以删除,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顺治十年,升为户部侍郎。当时云、贵一带还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势力范围,孙可望据守辰州。(清军欲派兵进攻,)他建议先在江南、江西、湖广等富饶地区收储粮谷,充裕军饷,为进攻作准备。他说:“明黔国公沐天波世代居守云南,很得民心,他的僚属有散居在江宁一带的,可派他们回云南劝说沐天波作朝廷内应。贵州近从都匀、黎平,远达庆远、靖州一带的百姓,受到孙可望的欺压(心存不满),朝廷应派人着意安抚,使百姓归顺。当地的民俗习惯及规制,不要急于更改。”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对于安民剿敌很有助益,批转给经略大学士洪承畴
23、采纳执行。十二年,他上疏请朝廷下令禁止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赋役、禁止军队将领冒名多领粮饷,朝廷全都发给各部拟议施行。十五年,赋役全书修成,他被擢升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被平定后,王弘祚儿次上疏奏请处理后续的问题,提议开乡试,选官吏,设重镇,稽查户口田亩,安抚土司和地方士绅,实行较宽松的政策。王弘祚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上疏请求辞职奔丧,朝廷命他在职为父母守丧。过了一个月丧期,命他赴任。康熙即位,王弘祚上疏请求回乡安葬父母,康熙准许了。但不久就下令催促王弘祚还朝。康熙三年,调任刑部尚书,不久又任户部尚书。康熙七年,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
24、罪,王弘祚被定罪罢官。康熙八年,鳌拜获罪,王弘祚补为兵部尚书。九年,他以年老请求退休,康熙帝允准,赐驰驿(乘驿马)归乡,仍享有原职俸禄。他返乡途中患病,寄居于江宁。念及自己未能在父母去世之前尽奉养之责,辑成永思录一书以表追思,自号“思斋”。十一年,他上疏辞掉官俸,康熙帝下旨安慰说:“卿为官很有政绩,年老乞休,朝廷应该赐禄颐养天年,不要再推辞了。”康熙十三年去世,朝廷赐与祭葬,赠谥号“端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50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