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8三打白骨精 第2课时 江苏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8三打白骨精 第2课时 江苏版 六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单元 白骨精 课时 江苏
- 资源描述:
-
1、8三打白骨精第课时1.品读课文,关注人物。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感悟白骨精、唐僧和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感受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对比阅读,关注情节。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文章反衬和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表达特点。3.用本课习得的读书方法阅读名著西游记,关注人物和情节,开展赏读名著活动。【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感悟白骨精、唐僧和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感受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难点】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文章反衬和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跌宕
2、起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特点。来源:ZXXK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内容。2.过渡:上节课大家了解了这个故事,白骨精、孙悟空、唐僧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故事,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故事梗概,以旧引新,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写法1.故事围绕白骨精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二责展开,为我们呈现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标画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透过这些词句你感受到孙悟空、白骨精、唐僧怎样的人物形象?批注出来。2.学生默读课文
3、第27自然段,标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感受作者对“白骨精”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了吃到唐僧肉,白骨精三次变化不同的身份来欺骗唐僧。咱们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白骨精这一人物形象的。引导学生交流:预设1:一变。PPT出示: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抓语言:抓住“不胜欢喜”“自言自语”,指导学生读出白骨精贪婪的本性。抓动作:从“摇身变作、拎斋饭、径直、特地”等动词中体会白骨精变化速度快,妖术高,阴险狡诈
4、的特点。预设2:二变。PPT出示: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抓动作:“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吗?说明了什么?一个“闪”字准确地表现了白骨精狡猾贪婪的性格特征。抓神情:哭伪装,装可怜,阴险狡诈。预设3:三变。PPT出示: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抓心理:不甘心的心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三番两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刚才我们抓住了白骨精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悟到一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我们再看白骨精的三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它为什
5、么要这样变呢? 引导学生抓住白骨精三次变化的不同:“一变”美貌的村姑使的是美人计,用美丽的外表掩盖其罪恶的心理;“二变”八旬老妇人来寻找失踪的女儿使的是苦肉计,扮演了一个悲苦的母亲身份,其目的是进一步欺骗有菩萨心肠的唐僧;“三变”白发老公公,来寻找老伴和妻子, 使得前面的计谋连成套,这叫连环计。进一步体会白骨精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后面体会文章反复写法,感受文章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特点做好铺垫。来源:小结:为了吃到唐僧肉,白骨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中,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狡诈、诡计多
6、端的白骨精形象。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再次感受白骨精的狡诈贪婪、诡计多端。(2)感受作者对“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虽然白骨精诡计多端,三次变化不同的身份,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孙悟空凭着自己高超的本领,三次与白骨精交锋,最终打死了白骨精。作者又是如何刻画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呢?引导交流:预设1:一打。PPT出示: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唐僧连忙扯住悟空。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抓语言:“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体会悟空的火眼金睛,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本领。抓动作:指导学生抓住悟空
7、的动作(举起、当头就打、劈脸一棒)来体会,感受孙悟空打得狠、打得猛、疾恶如仇的特点。预设2:二打。PPT出示: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抓动作:“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为什么“也不说话”?体会孙悟空打得急。 孙悟空疾恶如仇,除恶务尽。再不快点,妖精就要逃跑了。预设3:三打。PPT出示: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抓动作(“藏、迎
8、、笑”和“抽出、暗中叫来、抡起、一棒打死”。)“藏”:想得周详。瞒过师父和妖精。“迎”:装给唐僧看的,机智之举。“笑”:这是友好的笑吗?这一笑意味深长,有迷惑,有警告,还有自信。“抽出、暗中叫来、抡起、一棒打死”:抽出金箍棒,却不急着打下去,而是暗中叫来众神作证,之后方才抡起金箍棒狠狠地打死白骨精,与前两次相比,你发现了什么?(没有仓促出手,考虑问题周密了,名副其实地智打。)总结:我们通过潜心阅读,抓住描写孙悟空的动作、语言的词句,感受到了一个机智勇敢、武功高强、有妖必除、除妖必净的悟空形象。再比较悟空“三打”的不同,再次感悟孙悟空的形象和情节起伏。白骨精三次变化,各不相同,环环相扣。悟空三次
9、棒打是否一样呢?对比阅读“三打”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三打的不同,体会第一次悟空“劈脸一棒”是猛打;第二次“当头一棒”是急打;而第三次智打,作者描写得最为翔实,是课文的重点。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坚定形象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正因为这三变不一样,所以这三打也不一样,这样人物的形象才愈加丰满。为什么“第三次打”写得具体?链接“唐僧”这一人物形象。(3)感受作者对“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又是怎样刻画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默读、批注。 交流。一责:PPT出示: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二责:PPT出示: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
10、二十遍紧箍咒。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 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引导学生抓住唐僧的动作“摔”,体会唐僧胆小。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唐僧的语言,尤其是提示语“喝道”“非常生气”“大惊”“无奈”生动地表现了唐僧说话时的神态、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朗读品味,体会人物语言特色,感受唐僧人妖不分、善良糊涂、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关注提示语,读出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来源:ZXXK链接悟空第三打,初步感受反衬
11、写法。引导学生明白:正是唐僧的人妖不分、善良糊涂、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对悟空的不断责怪才反衬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所以悟空的“第三次打”刻画得具体、形象。小结:用心读,设身处地地去想,我们就走进了人物内心,感受到孙悟空、白骨精、唐僧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以后在写一个人物的时候,也像作者一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写,我相信你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一定会更鲜活,更生动。二、回归整体,总结写法1.对比人物形象,体会反衬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文章重点写孙悟空,为什么作者还要用那么多笔墨来写白骨精和唐僧呢?不写白骨精和唐僧行吗?引导学生把白骨精、唐僧的形象和孙悟空做对比。唐僧是非不明,人
12、妖不分,忠愚不辨,一再冤枉悟空,让人气愤;白骨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让人愤怒;白骨精“三变”、唐僧“二责”,更能反衬出孙悟空火眼金睛、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坚定不移、忠心耿耿的性格特点。2.体会文章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教师引导: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为什么作者不让他一次就打死白骨精,而要三次呢?如果让孙悟空一次就打死白骨精,你觉得和打了三次才打死有什么不同?引导浏览全文,透过“三变”“三打”“二责”这条主线,感受作者在组织材料时的别具匠心,体会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总结:作者通过“三打”来展开情节,使故事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