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池上_苏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教材 解读 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极富童趣的诗,描写了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小艇,轻便的小船。不解,不懂得。诗的标题是“池上”,诗写的是池上所发生的一桩有趣的事,大意是这样的:小娃儿撑着一条轻便的小船,偷偷采摘了白莲回到家中来。娃儿们不懂得隐藏好自己的踪迹,你看,荷塘上的浮萍,由于小船驶过,分出了一条水道儿来。“娃”是小孩,“艇”是小船,“娃”和“艇”之上各加了一个“小”字,娃的幼弱可知;偷采人家的白莲,却不知掩饰,娃的天真可见。“回”字表明小娃“偷采”得手,此时,他们也许还以为自己干得高明,正为自己的举动的利索而自鸣得意呢。没想到,分开的浮萍却让这一切暴露无遗。偷,是可鄙的,但是小娃的所作所为并不
2、会引起我们的憎恶,我们反而对他们偷吃了东西,却不懂得擦嘴巴的举动感到好笑,毕竟他们还是一群不懂事的“娃”啊。全诗简短易懂,趣味浓厚,小娃天真、活泼、可爱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接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着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人迹罕至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
3、受惊、人不曝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也就戛然而止。诗的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诗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得自然,毫不雕琢,用通俗的语言,创造了非常清新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 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再现诗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创新。使静态的图文活起来,从而创设出双向互动的交际情景。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可能出现都想说,而且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说,不尊重别人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并鼓励学生学会倾听。表扬在小组内听得最认真、想得最认真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