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精品课件.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精品课件 2012 年高 语文 专题 鉴赏 诗歌 表达 技巧 20 精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E级。本知识点主要讲解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考查包括广狭两种,而以广义技巧考查盛行。所谓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手法、描
2、写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等。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书万户侯”,直抒胸臆,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建
3、功立业的意愿表达出来。李益的江南曲“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将闺中妇女那由热切盼望至深切失望直到怨恨的心路历程表露出来。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黄机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注:黄机,南宋爱国诗人。下片采用什么抒情方式?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解析下片诗所传达的
4、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们一时难以理解,但若知道作者是南宋的一名爱国诗人,再结合最后三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心系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全词之中,江山易帜、国运不昌之恨同英雄报国无门、功名难就之悲互相凝结,表现了沉重的民族忧患和人生悲剧意识。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诗人即景抒情,提
5、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
6、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再如“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晚唐张泌边上),“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上。“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是没有感情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之上。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例如:张可久的词:“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7、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地统一起来。情景交融涵盖了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王安石的梅花:“墙
8、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谒荆公不遇(宋)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注荆公:指王安石。这是一首访人不遇之作。访人不遇,必然使人失望怅惘,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情的?答:_ 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答案全诗融情入景,借景抒情,通过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
9、落日等意象或渲染或反衬出作者悠长不尽的怅惘之情。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二、修辞手法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
10、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
11、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
12、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
13、中含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
14、关,指“怜子”,“爱你”之意。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
15、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2009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 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
16、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答案借代、反问。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王琪江南岸,云树半阴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离别心。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答: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答案:对偶与拟人。“帆去帆来”对“潮生潮落”,“天亦老”对“日还沉”,运
17、用对偶手法使句式整齐,更加符合格律要求;同时,“天亦老”一语将人的特性加诸上天,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三、描写手法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
18、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米芾的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飘渺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这样就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反衬可使形象更鲜明、效果更强烈。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所青睐。如李煜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把满腔真情诉之于词,以梦写现实,以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二者是“天上人间”的差别。再如王维的鸟鸣
19、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2007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只选第1小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
20、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注释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雄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_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解析词借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
21、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答案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
22、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召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_走向高
23、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答案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
24、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
25、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昭君怨 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答:_ 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解析词的上阕和下阕各是一个角度,上
26、阕用的是梦幻的手法,也是虚写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想象;下阕是实写,实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答案作者先用梦幻(或虚写或想象)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走向高考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专题专题2020考纲解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考点透视技巧点拨素材卡片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