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5 高考 语文 基础知识 复习 讲课 专题 理解 常见 文言 虚词 文中 意义 用法
- 资源描述:
-
1、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部分代词等。考纲划定了18个,其中“而、乃、为、因、以、于、则、之”等,是历年试卷中常考的。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学生死板记忆,而是考查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虚词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_”。此外,翻译题中亦有涉及虚词的相关考查。考点透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从近几年广东高考试题来看,虚词考查题型稳定
2、,多考考纲圈定的18个虚词中的常见虚词,且注重能力考查。以往的虚词考题,四组八句中,通常是一句出自所给的文章或片段,另一句出自所学的课文。但从2007年开始,两个句子均选自试题所给的文段,注重考查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虚词复习首先要熟练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1】(2013广东卷)(原文见专题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名题导练高
3、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解析:A.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B.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介词,表被动。C.“而”均为连词,表顺承。D.第一个“者”是助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表停顿。答案:C借题发挥:首先掌握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做题时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一定要立足教材,精读和熟记例句,并进行归类整理,辨析异同。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2】(2012广东卷)(原文见专题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4、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C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D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解析:A.第一个“为”是动词,担任;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B.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所引之水。C.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地方”。D.“以”都是介词,用。答案:D 借题发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一定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是在哪类词的前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判定,切勿想当然。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
5、有三个特点:一是一词多类,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二是一类多义,同样是作为代词的“之”,有时可作人称代词(我、你、他),也可作指示代词(这、这个、这种);三是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一、识记文言虚词的方法(一)牢记例句,辨析易混近几年,高考虚词题的设问有“都相同”、“不相同”之分。因为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从对比角度巧妙地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
6、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脑海中,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汝初闻言而怒。(2)客逾庖而宴。解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
7、规律,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觉今是而昨非。解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5)句表转折关系,第(6)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应该是并列关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二)同类异形,注重积累如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它们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它们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
8、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校悍颉恰捣颉睾簟妗舴颉淠榇剩硎靖髦钟锲挠校赫摺病酢铡印伞(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将它们译为:吗、呢、了、啊、吧。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三)一词多类,分清用法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遂与之俱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是实词;作虚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与“其”、“此”、“彼”、“尔”等意思相近。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9、语文语文(四)理性思考,把握规律1词性界定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比如“之”有三种词性:(1)作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2)作助词,一般有六种用法:一是定语的标志,译为“的”,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二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五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六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久之,目似
10、瞑”(狼)。以上一至五是结构助词,通过分析虚词的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3)作动词,意为往,到。2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以”前有动词“驾”、“举”,后又有“属”,动作具有连贯性。因此,句中的“以”应为连词。又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3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029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