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课件:专题二 文本11 师说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课件:专题二 文本11 师说 2018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必修 课件 专题 文本 11
- 资源描述:
-
1、第11课 师 说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内容索引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5)李氏子蟠()(6)六艺经传()(7)以贻之()(8)官盛则近谀()(1)句读()(2)或不焉()(3)郯子()(4)老聃()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语言知识积累dufuTndnpnzhunyy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1)闻道: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3)出人:_(4)句读:_(5)官盛则近谀:_(6)不齿:_得知。庸,岂,难道;知,了解,知道。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超出一般人。文句意思表达完毕,
2、叫“句”;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阿谀,奉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7)圣人无常师:_(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9)术业有专攻:_(10)六艺经传:_(11)不拘于时:_(12)余嘉其能行古道:_(13)作师说以贻之:_固定的老师。行,走路;必,一定。术业,学问和技艺;攻,学习、研究。六艺的经文和传记。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赞赏。赠送。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2)或师焉,或不焉:_同“授”,传授。同“否”。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
3、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求学的人。用来的。(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大家,许多人。(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5)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因此就。一般人。不一定。从,跟从;而,并且。其贤不及孔子:_师不必贤于弟子: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1)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_名词,疑难问题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形容词,糊涂名词,才能,学问形容词,高明读chu
4、n,动词,传授读chun,动词,流传(2)贤(3)传读zhun,名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古之学者必有师:_ 吾从而师之: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齐师伐我:_(4)师名词,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学习名词,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名词,军队(5)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道相似也:_名词,儒家之道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a.则耻师焉:_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 名词的意动用法a.吾从而师之:_b.孔子师郯子:_从师,拜师。不及。以为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
5、耻学于师:_形容词作名词a.小学而大遗:_b.吾未见其明也:_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_以为耻。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明智的地方。圣明的人,愚昧的人。遇到疑难问题。(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使学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生乎吾前: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2)乎(1)则连词,表转折,却6.写出下列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连词,表顺承关系,就副词,表判断,就是语气词,呢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不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
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其皆出于此乎: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代词,他们,指古之圣人(3)其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_(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译文:_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1.课文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三、名言警句2.课外名句(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一、作者简介文本常识积累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他与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
8、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韩愈的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有昌黎先生集。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于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二、背景展示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
9、,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三、文学常识
10、说“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及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
11、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的是老师的作用。“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的是择师的标准。B.第二段,写的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实状况。这一段用了三层对比:“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爱其子”和“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C.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