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单元素养评价(三)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单元素养评价三 2020 2021 学年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课件 单元 素养 评价
- 资源描述:
-
1、单元素养评价(三)(120分钟120分)一、阅读鉴赏(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
2、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
3、”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4、()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极端政策,它是由“闭关主义”导致的。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也可见其“丰富”和“大度”。C.作者认为,送去主义者与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都是“发了疯”。D.作者反对“送去主义”,如果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佳节大典之际,子孙只好向别人磕头贺喜。【解析】选A。“导致”一词说法错误,强加因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选段破立结合,先立后破,破中有立,先是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错误做法,顺势提出观点:自己来拿。B.文章第段阐
5、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第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C.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论证了一味地“送去”或“送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强调“拿来”的重要意义,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末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解析】选A。错在“先立后破”,应该是“先破后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他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C.否定或者肯定传
6、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D.失去“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解析】选C。据文意,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有所取舍,精华就要肯定,糟粕就应否定,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之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
7、体系。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废科举、建新学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
8、。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我的建议是我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我们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体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 300多年且目前又有恢复的样子;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 000多年,且巡视
9、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要看到,制度,上和观念有关;下,则是和整个中国版图内的社会生活实际有关。故而,以制度的沿革为中心,上,要考察和制度相关的观念变化;下,要考察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央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个提法表明,延续了20多年的、围绕着政体展开的无谓而有害的争论被转移到有效的关于治体的研究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摘编自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中国话语体系重建)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世界理论体系的“语言”体系的复兴。B.在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
10、建立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C.废除科举制度是为了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的。D.重建中国话语体系,就要从制度研究入手,挖掘传统治理体系的现实意义。【解析】选D。A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是“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不是“必然”。B项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并不是已经建立了。C项无中生有。依据文中第二段内容“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对废除科举制的评价是从今天的视角出发的,废除科举制客观上造成了今天民族价值核心的逐渐衰微,但站在历史的角度,当时废除科举制,其目的是否出于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考虑,则于文无据。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11、项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B.文章侧重从中华民族自身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话语重建面临困难的两个具体原因。C.文章针对某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论证了中国治理体系的优越性。D.文章最后提出有效开展治体的研究,需要转换思维,抛弃无谓而有害的政体争论。【解析】选C。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尤其缺乏自信,但究竟他们有何观点文中未提及。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带一路”“结伴不结盟”等概念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B.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也让我们失
12、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C.一项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这与当时社会民众的观念及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D.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已有体系的民族复兴之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解析】选B。B项强加因果,推断错误。依据原文内容“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据此得出“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的判断,这是合理的,但“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并非是“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因为依据原文内容,尤其是“从此以后”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让我们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应该是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所引发的民族价值核心的逐
13、渐衰微。(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权应天府。逾年,诣济州谓康王言,南京为艺祖兴王之地,请幸之以图大计。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上疏言:“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好,百有馀年,一旦乘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计,是中国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
14、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三年,上自镇江南幸,留胜非经理。未几,命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会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复用事恣横,诸将不悦。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徒王钧甫、王世修谋,诬渊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渊,分捕中官,皆杀之,拥兵至行宫门外。胜非趋楼上,诘专杀之由。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傅等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睿圣宫。傅、正彦乞改年号及移跸建康,胜非以白太后,因议恐尽废其请,则仓卒变生,乃改元明受。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苗傅请以王世修为参议,胜非曰:“
15、世修已为从官,岂可复从军”?上既复辟,胜非曰:“臣昔遇变,义当即死,偷生至此,欲图今日之事耳。”乃乞罢政。上问谁可代者,胜非曰:“吕颐浩、张浚。”问孰优,曰:“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胜非曰:“臣向被召,军旅钱谷悉付浚,此举浚实主之。”御史中丞张守论胜非不能预防,致贼猖獗,宜罢。不报。授观文殿大学士,寻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绍兴元年,马进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论九江之陷,由胜非赴镇太缓。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五年,应诏言战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归。桧得政,胜非与秦桧有隙,废居八年,卒,谥忠靖。(节选自宋史朱胜非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6、)A.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B.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C.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D.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解析】选C。“思其合于仁义者”是“行之”的主语,“不合者”是“置之”的主语,所以不能分开,排除A、B两项;“大业”是“绍复”的宾语,“绍复大业”是“继承复兴大业”的意思,中间不能分开,排除D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17、确的一项是(3分)()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次第。B.故事,指先例、惯例。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按照法律法规行事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例行事。C.移跸,移驾的意思。跸,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D.改元,指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一般不止一个年号。【解析】选A。A项,“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次第”说法错误,“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胜非多次上疏,直言劝谏。代理应天府时,请求康王到南京图大计;建炎改元时,胜非
18、上疏请求施仁义,以避免四夷交侵的祸患,得到赵构称赞。B.胜非忠于朝廷,维护大局。当正彦等人杀害王渊,并带兵到行宫门外时,胜非斥问他们;当苗傅、正彦提出改号等要求,胜非建议太后部分采纳,以防生变。C.胜非仕途不顺,屡遭排斥。御史中丞张守指责他不能预防致使贼臣猖獗,应该被罢免,但胜非没有上报;因马进攻陷江州,胜非降为中大夫。D.胜非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总制使钱盖升职时,胜非指责他弃师误国,致使钱盖被罢职;秦桧执政时,因为与秦桧有过节,他不仕闲居八年。【解析】选C。C项,错在“胜非没有上报”,应该是“皇上不答复”。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