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金版新学案》高三一轮(新课标专版)语文能力综合提升:第1编教材知识复习 必修3.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版新学案
- 资源描述:
-
1、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B数罟不入洿池 罟:网度长絜大 絜:衡量C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普通奋六世之余烈 奋:发扬D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解析:C等闲:随随便便。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A项,以为师。B项,风尚/学问,道理。C项,制度/风度,气度,常态。D项,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出发。答案: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均为介词,被。A项,介词,从/介词,被。B项,连词,表修
2、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关系。答案:D4对下列各句中的“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不同,相同 B不同,不同C相同,相同 D相同,不同解析: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介词,译为“比”;句末语助词,译为“呢”;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答案:B5下列各句加点实词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赢粮而景从A吾从而师之 B却匈奴七百余里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谨庠序之教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的意动用法;B.动词的
3、使动用法;D.形容词作动词。答案:C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振长策而御宇内D或师焉,或不焉解析:A生性;B.无毋;D.不否。答案:C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斯天下之民至焉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吾从而师之解析:B“天下”指人们能认识到的所有区域。A项“可以”意为“可以凭借”;C项“养生”意为“供养活着的人”;D项“从而”意为“跟从(他)”,并且。答案:B8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A不拘于时,学于余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南取百越之地,以
4、为桂林、象郡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是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省略句。 答案:D9名句默写。(1)_,_!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百有余年矣。(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5)座中泣下谁最多?_。(6)弦弦掩抑声声思,_。(7)吾尝终日而思矣,_;吾尝跂而望矣,_。(8)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_,_。(9)锦城虽云乐,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0)爱其子,_;于其身也,_,惑矣。(11)登高而招,_,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
5、,而闻者彰。假舆马者,_,而致千里;假舟楫者,_,而绝江河。_,善假于物也。(12)李白在_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_。地崩山摧壮士死,_。”(13)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千呼万唤始出来,_。答案:(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序八州而朝同列(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江州司马青衫湿(6)似诉平生不得志(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9)不如早还家(10)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1)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12)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3)申之以孝
6、悌之义(14)犹抱琵琶半遮面 10翻译下面的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_(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_(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_(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_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 (2)一个戍卒发难就造成国家灭亡,自家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了。(3)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7、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5)这样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二、阅读鉴赏(一)诗歌鉴赏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注】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_(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_解析:(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
8、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9、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到“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6题。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资深当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922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